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诗作上进发了千古悸动的余韵。然而,这也只是胡笳文人化的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作品屡唱不辍,悲凉的声情在琴弦挑捻之间跃动,由笳入琴的脉络正是胡笳延续生命力的足迹。胡笳传入中原的缘由,是基于丝路开通与关市贸易所启动的汉匈文化交流;从胡笳的形制和吹奏的方式,可以证明胡笳原本是没有按孔的响器,至魏晋时期,才发展成为具有声情的旋律乐器;旋律化之后的胡笳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思的对象,尤其在东汉末年,与文姬归汉史实相关的诗作《胡笳十八拍》,更让文人士大夫将己身寻思遁世高蹈的际遇暗合于文姬流离失所的时代悲剧氛围,“笳声悲凉”的声情从而将胡笳抽象为悲情的符号,并与琴合流,共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存理念与生命意识的寄托;在两汉政局的转变和艺术人文精神的自觉中,蔡琰自述生平的诗作《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才有可能以强烈书写个人的自觉性特色成为长篇叙事诗的瑰宝,胡笳也在这个张扬个人自觉性以及时局愈加纷乱的时代之后,从原来军乐中的响器,生发出它特有的离散声情,达到胡笳文人化的极致;而北方空间的荒远概念,则进一步演绎了笳声之悲;“荒”的语义场为东汉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栖身的想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极远之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创新、文学与艺术创作的自觉才有给出自我解释的可能。胡笳源自北国荒地,文姬归汉的史实发生在“荒服”的匈奴,于是,笳声悲凉的声情与文姬归汉的史实自然地与“荒”的意象贴合,成为知识分子心灵寄托的想象家园,在混乱时局或是宦海沉浮的边缘际遇里,俨然是一方与权力中心抗衡的世外桃源,历代歌咏胡笳以及文姬归汉主题的各种创作,即是此一想象家园与世外桃源的外显。胡笳作为汉文化建构过程中一个外族传入的乐器,在见证异文化融合的同时,也生发出自身笳声悲凉的声情,不断成为艺术与文学创作时悲情想象的寄托,演变为一个意蕴丰富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正>沙,苍苍,掩却千年相思的凝望;音,切切,勾勒文姬跋涉的履痕。胡笳,用古老的目光,见证我青春的成长。在青春拼搏的岁月,有拼搏,才有远方!春遇胡笳,狂沙铄金。爷爷青筋虬结的手腕一颤,两尺的木管便活了。它拥风舞沙,喊出大漠苍凉来。《胡笳十八拍》的才气英英或许是一纸空言,而胡笳却让我情真意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异域的酸楚。[语言:语义不明]声声哀婉远远纵越两千年,触动了我的内心,点燃了我学习胡笳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每次结交新朋友的时候,别人总会说:“你的名字好特别!“的确是呀,“胡笳颂雨“——全中国,大概也不会有人和我重名吧!特别的名字,自然有一番特别的来历:我爸爸姓胡,妈妈便从蔡文姬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中取了“胡笳“二字。胡笳是一种古老的蒙古乐器,声音非常优美。我降生时,正逢一场春雨,妈妈说,我哇哇的啼哭就是一曲“好雨知时节“的响亮赞歌。于是,“胡笳颂雨“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就成了我的专利。  相似文献   

4.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就《胡笳十八拍》一曲,从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出发,探究和比较现存译本,提出将《胡笳十八拍》译为"Eighteen Stanzas in Nomadic Reed Pipe",并附乐曲英文简介,以此将中国名曲《胡笳十八拍》以及"文姬归汉"的历史悲情故事介绍给西方读者,引起共鸣,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6.
龟兹在汉唐时代于西域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汉代是塔里木盆地诸国中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汉书·西域传》称:“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自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近千年时间,龟兹势力实际统治着塔里木盆地北道诸国,即从今日阿克苏、乌什、温宿、阿瓦提、巴楚、柯坪、阿合奇、拜城、沙雅、新和、轮台、库尔勒地区,在西域历史上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弄清龟兹国王都城及汉代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在龟兹地区的位置,对于研究西域历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可是迄今为止,它们的确切地点仍众说纷纭。我认为根据史实是可以考证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是古代我国和中亚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明确的记载自汉代的张骞始。希腊人ctesias 在公元前四世纪谈到过的“Seres”即丝绸国,说明在汉代以前早就有一条往来域内的通道。日人羽田亨氏所著《西域文明史概论》书中,也提出中国绢丝在汉代以前即已输入波斯、印度,并出现于希腊、罗马。当时海运未开,唯一的可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大致上可分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汉代至清代。最早对新疆地名研究可追溯到汉代的《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述了张骞入西域的片断。对西域作系统论述的还是以《汉书西域传》为先导。此《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方位四至,民族地理等情况。可以说它是后来各史《两域传》之蓝本。另外,汉代还有张骞撰的《出关志》,记有许多新疆地名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9.
郑樵《通志》所录梵竺四曲,《舍利弗》是中土善声沙门截取《妙法莲华经》中世尊所说的偈并裁减经中的一些情节而成的呗声,与西域所传梵剧《舍利弗传》并无关系;《法寿乐》是文惠太子为配合自编舞蹈《法乐梵舞》的演出而令王融创作的乐歌,非呗声或徒诗;《阿那》为蠕蠕国遗存的佛曲,此曲名非原曲名,后来的好事者用此曲填写新词歌蠕蠕主阿那的事迹,于是就用阿那的名字为曲名,取代了旧的曲名;《摩多楼子》则是从西域传入的佛曲,今传歌词肯定不是其原歌词,只是在它传入中土后,才有好事者沿用其名写了歌词,借以言"征战行役之苦",并非是因梵剧《舍利弗传》中有征戍情节而拟述之。  相似文献   

10.
蔡琰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现在题名蔡琰所作的诗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与《胡笳十八拍》。从苏轼以后,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真伪就有不同的看法。一九五九年我国学术界围绕着《胡笳十八拍》的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大多数同志认为五言《悲愤诗》可信为蔡琰的作品,骚体《悲愤诗》是伪作。《胡笳十八拍》的真伪争持不下。六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体上反映了这次讨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汉碑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治史学、经学及书法,汉碑文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同时,它还提供了研究小学方面的重要资料,譬如篆文、籀文、古字义、假借字及韵文等。由于汉碑文一方面忠实地记录汉代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承嗣先秦,在文体风格、句式等方面与《诗经》多有相似,它是研究汉代甚至《诗经》时代语言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2.
许多评析文章指出,蔡琰《胡笳十八拍》一作的思想感情,是大汉族主义的消极思想。当然,作为艺术作品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他的一席之地(尽管这个长诗,会是个伪托蔡琰之名)。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后,又有刘商、王安石、李元白和王慎中,又写了《胡笳十八拍》。《玉海》曰:“《胡笳十八拍》,汉蔡琰撰。幽愤成此曲,似入琴中。唐刘商,宋王安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14.
《胡茄十八拍》是汉代琴歌的代表作,其歌词是最早见于南宋朱熹《楚辞后语》题为蔡琰(字文姬)作,而于此诗相合的琴歌,现存三十九种记载,虽然关于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众说纷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谱写了汉代琴家兼诗人蔡文姬一生悲剧性的遭遇以及深邃的精神内涵,被公认是中国古代琴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西域,小国林立。自张骞凿空,宣帝设都护,直至班超、班勇父子在这一地区长期活动,西域诸国的历史及其演变便逐渐为中原人们所知,《汉书》和《后汉书》都留下了有关这方面极可宝贵的资料。有的学者认为,两汉时期的西域诸国,是古代的城邦,近来国内开展的关于城邦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一种意见认为,城邦在古代世界具有普遍性,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奴隶制城邦乃是古代一切奴隶制国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燕歌行》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歌行》是汉代乐府旧题,它的曲题来自于古代燕地民歌,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历代文人在其基本的思妇主题上,进行内容和风格的有意创新,这是有合理的历史原因的。  相似文献   

18.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9.
蔡琰《胡笳十八拍》尽管存在真伪之争,但一直备受称赏。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刘商也写过同题诗。对读二诗中"蔡琰"最主要的两个身份"妻"与"母"可知,蔡琰《胡笳十八拍》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十分突出。这不仅足以让蔡琰《胡笳十八拍》成为女性写作的典型文本,也对真伪之争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话说《霓裳羽衣曲》刘学捷《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盛唐时宫廷乐舞,著名法曲。《霓裳羽衣曲》初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太乐署名曰《婆罗门曲》,由曲名已点明了曲源。唐代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是河西走廊,开元初年设河西节度使(治凉州,即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