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长期以来,女性的地位与权力与男性有着极大的不平等,并长期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在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家族行为延伸到政治行为的"妾妇之道"对产生中国文人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文人的妾妇心态广泛存在。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析中国文人妾妇心态的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育婴事业中的职业乳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育婴事业的兴盛使职业乳妇成为一个庞大的、重要的群体。一方面,乳妇离开家庭到育婴堂哺育弃婴作为生计,间接得到救济,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她们救济、哺育了大量的弃婴,不但为整个育婴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为清代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清末,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婴堂对乳妇管理不善的弊端变本加厉,加之利欲熏心的乳妇的各种不法行为,给育婴事业造成了一定破坏性。最终,乳妇这一职业便随着育婴事业的衰落而慢慢萎缩了。  相似文献   

3.
谁解“半边天”的烦恼●吴玲常常听到“女人命真苦”、“下世再不做女人”的哀怨。的确,现代女性尽管取得了“半边天”的社会地位,却排遣不了女人们与生俱来的苦衷。经、带、胎、产,虽然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特征,但也因此给妇女带来许多苦楚,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  相似文献   

4.
李金莲 《寻根》2010,(6):80-86
<正>中国封建时代,贫困之家迫于生计,常将新生婴儿弃之于野,或溺之于江。为革除这种陋俗,仁人善士广泛倡议设立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仓、慈幼局、婴儿局、育婴堂等,并雇请乳妇拯救幼婴。民  相似文献   

5.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由联合国主办的’95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带着喜悦的心清,我采访了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这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连任两届人大副委员长的女性国家领导人,为迎接这次大会,于2月26日带领首都各界妇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当女性对将她们排除在政治、思想生活之外的传统观点发起挑战时,医学界和科学界专家往往以女人的性别弱点为根据,来论证男女不平等的必要性。著名美国女作家、艺术家夏洛特.博金斯·吉尔曼(1860—1935)曾经健康状况恶化,为此,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7,(3)
<正>结婚酒宴,古称婚宴。它是中国各民族普遍流传的风俗。其始于氏族公社解体、私有制产生而引发部落战争之后,胜利者掠夺战败者为奴隶,被作为胜利品的女子,有的被战胜者强为妻室,成亲时,当事者往往备有丰盛酒宴酬谢同伙。这就是婚宴的起源。《礼记·昏仪》记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礼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曲礼》则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前者说新郎行礼接新娘入洞房后,共食  相似文献   

9.
刘佳 《世界文化》2014,(10):24-26
有人说黑泽明是“男性电影导演”,从男性主人公在影片中的地位来说,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男性物语,这是否意味着他从来不曾认真刻画女性角色呢?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很多时候女性不是第一主人公,但她们绝不仅仅是陪衬,她们或许不如男性那样富于行动力,但在心智上往往优越于男性.有时她们是男性主人公经历的见证人.有时是将男性引向新生的引导者,有时又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入侵者。  相似文献   

10.
赵标 《华夏文化》2008,(4):16-18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却“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止导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相似文献   

11.
正提到科幻,如果我们只想到男性、宇宙飞船、太空战争······那就太过狭隘了。两百年前,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我们打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大门,两百年后,又一位女性作家将科幻带到主流文学的殿堂——她就是被称为"左手科幻、右手奇幻"的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1929—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内涵与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不少以"经典"命名的事物却常常使人产生疑窦:什么书才是"经典"呢?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经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范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书·孙宝传》)"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举行,各国男女选手齐聚一堂、共享盛事。殊不知,男女运动员得以共同参加奥运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现代奥运会源自古希腊,但当时参赛选手只限本城邦男性自由民,妇女无权参与。古希腊人认为,运动会是一种庆典活动,妇女出席有渎于神明。已婚妇女如果偷偷观看比赛,一经发现,会被处以推下悬崖的严惩。虽然古代奥运会将女性拒之门外,但其实在奥林匹亚,女性并非完全与运动无缘。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之后,女性可自行组织女子的体育赛事,  相似文献   

14.
<正>唐宋诗词中,存在着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现象,即有些文人墨客明明是男性,却喜欢并善于以第一人称描写女子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女性的感受和口吻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声。这种现象笔者称为"男扮女装"或"男作女声"。下面将笔者喜欢的这类诗词编辑在一起,以飨读者。一在这类作品中,以第一人称描写女性相思之苦以及大胆地追求爱情的诗作数量最多,在唐宋诗坛可谓俯拾即是。  相似文献   

15.
谈女祸诗     
封建制度是最压抑人性的,尤其对于女性。封建社会的女性,是被神权、君权、族权、夫权四根绳索捆得牢牢的弱者。除了武则天、慈禧等个别人外,她们与政治也是不沾边的。但,偏偏有些封建文人硬说“神州陆沉,匹妇有责”。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对这种谬论予以口诛笔伐,从中传出了民主革命的号角强音;此前的中世纪,也有一些正直清醒的文人墨客,通过诗文对女祸论提出过质疑或反驳。我们按题材的时序,引披如下:  相似文献   

16.
"咪枯骷"是彝语,意为"叫地脉魂"。石佛哨村村民字国强说,因为妇女容易伤感,哭哭啼啼,会吓着"咪枯"。那样就很难把"咪枯"叫回村来,所以"咪枯骷"祭祀活动是不让女性参加的。因为整个活动女性不能参加,人们给它取了个时尚的名称——"男人节"。生活在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隆重的"咪枯骷"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作家张伟先生的《徐芾在日本》(载《寻根》1999年小卜。弟2朋),是一扁通过实地调查、历问而写成的佳作。文章行文流畅,叙事感人。但文中有关徐福名称的一段议论文字,却值得商榷。文章开头写道:“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带。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啼’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茉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这段话只能使读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现在不少人由于不懂古代人起名的真谛,而擅自将“徐茉”改为“徐福”。这种说法是…  相似文献   

18.
寇旭辉 《大理文化》2013,(3):102-108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日: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日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  相似文献   

19.
“阿央白”与佛教密宗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有个剑川,剑川有个石宝山,石宝山有个石钟寺。石钟寺最出名的,是我国十大洞窟艺术中的“石钟山石窟”,石窟中最出名的,则是在精美的佛教石雕群中突兀而出的女性生殖器石雕——“阿央白”。“阿央白”位于石钟寺石窟的第八窟。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四龛,下层五龛,似为佛像、天王像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女性来说,有选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2023年2月,一帧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1948—)与三位北大毕业的女生的对话视频引起全网热议,从而让自由而开放的女性主义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让女性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处境并审视自己的独特价值。上野千鹤子以其温柔而坚定的言行揭开了世俗社会给女性罩上的“神秘面纱”,创造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女性追寻不一样的自我,体验一场“不被定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