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最近对笔者说,一位外国同行曾问过他:“你是否认为‘巫山人’的发现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黄教授坦然回答说:“我的确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不过,您也应该感到骄傲,‘巫山人’的发现,也可能是找到你我的共同祖先,不对吗?”这位朋友笑着表示赞成。 正是这样,20世纪后期由黄万波等专家发现的“巫山人”,在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是继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及大批石器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权威人士认为,这一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  相似文献   

2.
郝艳霞 《大观周刊》2013,(1):235-235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康 《传媒观察》2006,(3):46-47
广播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艺术的“广播版”。它将学、音乐、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通过广播载体的再加工传播开去。字和声音是两大要素。它是在听觉化思维影响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字(学想象力)+声音(播音、音乐、音响等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浸润了听觉化的最大想象空间,是想象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音乐是听觉艺术,但也与文字文献息息相关:阅读音乐评论、音乐家传记和回忆录等,都要靠阅读解决。所以,不管是致力于音乐还是爱好音乐,应该说都离不开音乐阅读。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相似文献   

5.
新近听到一种反对“笼统反对‘合理想象’”的意见,那意见说:什么叫“合理想象”?定义要搞清楚它。黄继光牺牲前的那一刹那,他是怎样想的,谁也不知道,可是报道时写出来了。这是记者经过调查了黄继光平时的表现,听取了周围同志反映后作出的推论,也就是所谓“合理想象”。这种做法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6.
“五一”前后,有不少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有关“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的消息,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距“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还差三年呢! 为什么有的报纸把“五一”国际劳动节九十七周年说成是一百周年?这是因为这几家报纸的编辑或记者缺乏历史知识,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慨念:即“五一”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一”,指的是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万工人举行了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经过浴血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一天,是“五一”的来历。“‘五一’国际劳动  相似文献   

7.
对广播音乐节目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这三点与广播媒体的基本特征是相通的。有人说,音乐主要是给人听的,听可以更好地引发听众的联想和想像。因此,音乐声源与广播传媒的结合会获得极富魅力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立体声广播剧中音响效果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剧是附属于广播这个载体,以语言、音响和音乐等构成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演员形象的限制、也不受现场情况的限制,只凭声音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并令听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创作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她为听众所营造的听觉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9.
盖达尔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很喜欢旅行,而每次出门总是提着个破旧的皮箱。有人不解地问:“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机智地回答:“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人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相似文献   

10.
有训练的眼睛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罗金·福瑞说:“……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在头脑里可以回顾过去的经验……。就象我们所说的,在‘想象中’又把它复映一遍……而且,在想象的活动里,不需要重复相应的动作。因而,整个思想可以集中到经验中最易于理解和最能触动感情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诗的“建筑的美”,在本质上,是附属于诗的“音乐的美”的,与之同属听觉,而不大属于视觉。作为诗意的载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属于听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当然也属于听觉。正如音乐属于听觉,记录音乐的乐谱也应属于听觉一样。只是由于洋为中用,新诗分行分段排列,其文字呈现才有了时间及空间的双重性,才有了听觉及视觉的双重性,诗的“建筑的美”才被发现,才被提出。但它绝非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那种真正的空间艺术,纸上的文字的诗,一经朗诵或歌唱,其虚拟的“建筑的美”又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五一”前后,有不少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有关“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的消息,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距“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还差三年呢!为什么有的报纸把“五一”国际劳动节九十七周年说成是一百周年?这是因为这几家报纸的编辑或记者缺乏历史知识,混淆了两个不  相似文献   

13.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2):93-93
“很多新媒体内容提供者喜欢贴一个‘杂志’的标签。他们没有印刷版,只是弄一个网站,时不时更新内容,然后管自己叫‘杂志’,你能怎么办?说它不是杂志吗?它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建一个网站,然后管自己叫‘杂志’。比如Blog,是杂志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排外的人,我会说,OK,这是一个没有出版周期的杂志。”  相似文献   

15.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报道中是否有联想意识存在?是否允许联想意识出现在报道中?联想意识对报道有没有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些探讨。联想在新闻摄影中的特点新闻摄影属新闻学范畴,它受真实性原则制约,所反映的事实必须真实。但是,在真实的原则下,摄影报道是否可以运用联想意识呢?回答是肯定的。老记者徐熊说:“新闻报道来不得半点‘合理想象’,却需要合理地运用想象;新闻记者绝不能凭想象进行报道,却需要靠想象力量去打开未知王国的城堡,夺  相似文献   

17.
彭艳 《大观周刊》2013,(3):229-23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不仅对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只有让学生学会听,才能不断地接触、参与音乐,从而让他们进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聆听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新华社一位记在山东团一个小组听代表讨论结束后返回住处,途中不少人在讨论晚饭后做什么。有人问威海市市长吴隆江,他说要去西单夜市看看。晚餐时,这位记问吴隆江:“晚上你去买啥?”吴隆江回答说:“不买什么,因为威海第三产业发展太慢,想抽‘两会’的这个空到北京取经。”听市长这么一说,这位记马上意识到这背后有新闻,于是就说:“我跟你去。”  相似文献   

19.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20.
在瓜摊上,买瓜的人经常会问:“你这瓜甜吗?”“你看清楚,这是‘西农八号’!”卖瓜的也会经常这样回答,一脸的骄傲。“西农八号”西瓜已经吃了多年了,但是“王鸣”——“西农八号”培育者的大名,我是看到香港出版社的一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以后,才渐渐知晓的。这篇文章的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