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检索音乐的方式有音乐名称、作曲家、演唱家和歌词检索等。然而通过检索音乐情感的方式对音乐进行检索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如何对音乐情感进行量化是音乐情感检索的技术关键所在。本文对音乐情感的特征进行阐述,通过模糊数学的概念对音乐情感进行量化,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音乐情感检索方式,促进人们检索到所需要的音乐资源。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音乐专家许卓娅说“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离开了可以使你激昂、感动的东西,音乐教育就失去了最有效的感染力”音乐教学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要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健。教学实践证明,师生间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民主、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做到静中有动,动静交融,使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之中,切身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音乐教学才会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珩华 《教师》2013,(19):82-82
音乐和创作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劳动,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凝聚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着人们的浓厚情感。音乐教学正是应用具有丰富情感的各种音乐为载体,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一、审美情感的培养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也是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音乐教师是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应对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从而成为优质媒介,使学生感知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它能描摹声音,叙述感情,表现生活,还能讲述故事。用音乐叙述故事,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使音乐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故事更加妙趣横生。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欣赏者的音乐情感和创新意识,体现音乐所具有的情感、艺术特点。这种手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和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达情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音乐艺术博大的情感魅力,使它成为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耐人寻味的一门艺术,人类的情感赋予音乐艺术无穷的生命力,并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情感体验。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感艺术的一种。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课堂实际教学融合在一起,利用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之一,不仅要求小学生获取基本乐理知识,而且要求透过音乐情感教育提升小学生人文情怀。主要对小学音乐情感教学、音乐要素进行简单阐释,指出当前小学音乐情感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在小学音乐情感教学中如何渗透音乐要素,希望促进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赏析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音乐课堂教学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锦 《湖北教育》2003,(17):49-49
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音乐教学的灵魂,音乐学习自始至终贯穿着情感的体验。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见音乐教学中情感意识培养己引起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立足于情感这一载体,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色彩,去引领学生、陶冶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的情感经历中,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去感受音乐的美好,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和沟通来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晖 《湖南教育》2002,(18):29-29
园丁笔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获得音乐教育所特有的美感和情趣。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交流?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一、言语交流是音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言语交流的准确性、形象性、艺术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睁大好奇的眼睛,跟着老师步入音乐殿堂,获得音乐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唱歌曲《云》时,为使学生进入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下面一段语言:“…  相似文献   

12.
季芳 《考试周刊》2010,(43):231-232
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教学十分重要,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最好的选择。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要帮助学生用心感知音乐情感.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飞翔。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问题,是经常被人讨论又经常使人困惑的问题。通过音乐能否表现情感、音乐为何能够表现情感、如何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音乐与情感关系的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特殊性作细致分析,以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所以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就应该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回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  相似文献   

15.
正音乐是一种人类以听觉形式所表达的情感寄托。钢琴演奏是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的融合,缺少情感的演奏使表演成为了音符的"个人舞会",失去了展现艺术美和传达音乐精神的意义。因此,情感培养在钢琴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长期沉溺于一个计算机展现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疏于交往,致使学生情感处于"失真"状态。通过人性化的情感教育方式,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制  相似文献   

16.
王亮 《吉林教育》2008,(2):71-71
高中音乐欣赏课侧重于聆听音乐。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通过听觉感知使人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聆听为中心,从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两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并能正确诠释音乐与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做到音乐与情感之间的交融。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情感,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教学实效得到提高。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情感的运用与节奏、力度、音色、音准等技术同样需要得到重视,情感体验比技能更能表现出音乐的独特魅力。抓住视唱练耳过程中的情感剖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指出情感应该贯彻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基本要素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性;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情感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情感化;以及情感的把握与最终情感的升华,无一不使音乐教学与情感紧密相连。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在对于音乐教育具有炙热情感的教师的引导下,挖掘音乐本身的情感性,通过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充分引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最终才能实现音乐情感的升华,才能完成音乐教育的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小议音乐情感中的男女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情感是在音乐活动中一种具体的心理体验,而根据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愉快、忧伤、兴奋等状态属于音乐情绪,是音乐情感的外在形式.对音乐作品的诠粹需要音乐活动者的情感表达.男女性在音乐情感表现中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本文就此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