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语文教师普遍反映深感最头痛的事就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看得很神秘,对写作没有自信心。其实"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可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宋丽超 《时代教育》2006,(12):116-116
不少学生常为写作发愁,作者认为其根源是传统作文教学局限于学生必须根据命题,立意、表达,而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写作。如何走出困境?叶圣陶先生提出:“生活如泉源,文章为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提高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韩娟萍 《快乐阅读》2011,(11):75-76
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生活、阅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是作文的材料来源,阅读是作文的语言来源,不断增加语言和材料的储备,才能写好文章,才能让三者相辅相成。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叶圣陶老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并要求他们时  相似文献   

4.
姚澜 《天津教育》2014,(10):49-51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由此我想到中国有句老话叫"功夫在诗外",写作教学中要摆脱学生生活情感贫乏的办法,只有一条:"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这才是写作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李娜 《陕西教育》2008,(1):120-120
一、作文指导的主线之一--积累 1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学校生活,观察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我们要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凭一双“慧眼”,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学生的写作一定会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那么,如何将生活与作文有机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呢?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乐于表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培养习作能力,增强习作兴趣,让小学生有东西可写,会写,想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一、丰富素材,挖掘资源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体验环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丰富素材源泉的作文,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首先指导他们大量积累素材,让学生"腹中有物、心中有法、情有所感",而后下笔撰作。一、博览群书,积累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十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化为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应该是自主性写作。那么,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  相似文献   

11.
黄立文 《考试周刊》2014,(56):61-62
生活是泉源,文章是溪水,泉源不枯,溪水必畅流。走进生活的题材库,学生的文章就会妙笔生花。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作文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观察生活,掘取写作信息;捕捉契机,诱发写作动力;开展活动,拓宽写作题材;体验生活,丰富写作情感。  相似文献   

12.
生活就如源泉,写作有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离开了生活,写作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表达与交流"的第一目标就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西晋陆机在《文赋》中也曾用诗化的语言具体地指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因此,我们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很多学生写作文时,都愁眉苦脸。他们怕写作文最大原因是写作时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是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十几年来,笔者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锅,做生活的有心人,最后形成生活积淀。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中学生习作时常感到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勉强凑合成篇.也干瘪无味、空洞无物。这是什么原因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精辟地道出了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可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文章空洞、乏味、七拼八凑.究其原因,主要是脑中缺乏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看来,要想实现课标要求,需要以平时的积累为前提,达到厚积而薄发.  相似文献   

16.
陈慧 《内蒙古教育》2012,(10):38-39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尤其在孩子认识世界、练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老师们都选择了指导孩子写日记或周记。但提起写日记,孩子害怕,教师头疼,如何在大量阅读、增加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孩子写周记、日记的兴趣?我尝试采用了"循环日记"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或写作教材后,会出现对写作方向不确定,没有写作素材,或是主题思想提炼不出等问题;在批阅作文时,更是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空话连篇或是无话可说。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就说明了生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开掘生活源泉,激活写作泉源,那样才能书写出灵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前人有言,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丰富的生活是作文无穷的源泉,但这源泉并不一定能喷涌而出,汇流成溪。如果有适当的引导,便可使文章水到渠成。近日聆听了彼得·海洋教授的报告——《让学生不怕作文》, 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了。彼得教授从六个方面阐述了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日记的素材,以求通过丰富学生日记素材,让学生爱上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一、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进行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我注重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语言形式,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习作语言。在上苏教版三年级的《石榴》一课的时候,在学完"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  相似文献   

20.
"言之无物"是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开发学生的写作素材,做到作文"言之有物",浅见如下。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