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常晓红 《考试周刊》2008,17(15):189-191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通过对以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世界原生态的描述,展示了姐妹情谊、隔辈情谊和母女情谊三个方面的女性关系,在变形、对抗与消解中对女性之间隐在的矛盾冲突做出了不露声色地展现,也无意识地显露出被埋没在小说文本背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陈奕 《文教资料》2008,(28):163-166
本文试以王安忆九十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遍地枭雄>等数部中长篇小说为例,从自我意识的彰显、自我身份的认同、命运的探寻三方面来阐释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情结",并分析该情结形成的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探寻王氏"英雄情结"背后的真正内涵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孤独与追寻.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系列描写,塑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女性--王琦瑶.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叙写了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表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关注。本文试从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话语、女性化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来谈都市日常生活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张扬。  相似文献   

6.
李佳 《时代教育》2009,(8):63-63
张爱玲、王安忆,两个不同时代的上海女人,共同书写着上海这座城和上海的女人们.悲剧命运,成为了她们笔下女性的共同点.本文通过<十八春><长恨歌>两部小说展示的女性人生悲剧,探讨其作品中蕴舍的不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文章从其民间立场出发,对《长恨歌》中"民间历史意识"的书写角度加以研究,主要从叙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民间历史意识在《长恨歌》文本操作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三恋"从创作内容来看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它们执着探索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欲望之路。从创作方式来看叙述话语呈现出渐变态势,从俯首低眉到高歌猛进,对女性欲望的探讨在叙述策略的掩护下逐渐深入。王安忆在小说的叙述者、聚焦方式和叙事时间三个向度中调试着女性欲望的叙述方式,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呼应着逐渐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淑云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26-28,4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上海这座女性的城市的故事及生活在上海这繁华都市中所有王琦瑶们的人生悲剧.这部小说蕴含丰富,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含.运用四层面分析法、格雷马斯"符号矩形"理论和精神分析批评能够对小说做出三种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穿越时空的长恨情结--浅析王安忆《长恨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浓缩了上海新旧社会变换中一个命运普通但心灵却并不普通的上海女子的生命历程,并由此铺展了由小的弄堂而展开的上海变迁的物质与精神,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个人灵魂的痛苦挣扎.和白居易的长诗 <长恨歌>对比,体会由此结下了跨时空的长恨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