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3天,她用声音拯救了一个流亡中的灵魂;8天,她用声音引领一个束缚着心灵枷锁的生命选择了“回家”;又一个13天,她还是用声音感化一只“迷途的羔羊”穿越了心灵的沼泽……从2005年2月3日到2005年9月18日,短短7个月,她只是用声音就教化了三名在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随后又有了第四个,2006年2月28日,犯罪嫌疑人在案发7天后找到她。在他去自首的途中,她一直用短信陪他聊天。  相似文献   

2.
“同志,麻烦帮我查一下迁移证存根。”一个女人的声音,我顺着声音看去.一副渴求的眼神出现在眼前。我忙着向她索取相关证件:一看,吓了一跳,身份证除人头像外,什么都不清楚,户口簿上的名字据说还是她自己填上去的,她说她这是第五次到档案局。大热的天,先帮着查查看,我这样想着。  相似文献   

3.
陈英 《中国广播》2005,(10):66-67
每晚十一点.高原夜空便会准时回荡起一个温婉动人的声音,她用亲切的话语与善感的心灵抚平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心灵,高原的夜市从此不再寂寞。她——就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今夜有约》的主持人文心。  相似文献   

4.
母亲(在电话录音中的声音):你好!我是妈妈。我完全糊涂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护士会告诉你的,她知道我在哪儿,刚才她告诉我了。  相似文献   

5.
雪梅,内蒙古电台《行风热线》节目主持人。每天早晨八点,阳光洒向直播间的时候,她亲切、柔美的声音便会在塞外草原响起,她诚恳的话语,耐心的倾听,感动  相似文献   

6.
“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 曾经风靡中国这段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和英国电影《简爱》的配音台词在不停地循环播放着,曾几何时,这个声音的主人李梓是多少现在中年以上观众最美好的成长记忆。如今她安静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围绕的棺床上,不再有任何声音。  相似文献   

7.
有个孩子告诉我,她总是幻想自己能生活在电视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样就会有音乐,有鸟鸣伴随她生活了。天真无邪的童语,使我忍俊不禁,但正是这句质朴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当我们谈到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时,首先想到的是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正是由于声音进入了影视艺术天地,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时间与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挖掘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潜能。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一篇敬一丹撰写的记叙拍摄《焦点访谈》一周年特别节目经过的文章。对敬一丹,这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观众是相当熟悉的。这不但是因为她每周几乎有好几天要在银屏上同大家见面,而且更因为她端庄大方的风度,平静的话语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电视机关上了,她的声音似乎仍在耳边索绕。她主持的《心心相印颂延安》、《燕赵面对洪水》等节目,在电视台评论部评奖中多次获奖,1996年1月被评为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之一,荣获金话筒奖。在银屏上,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电视摄像机追踪着的…  相似文献   

9.
采访宁辛,缘于8月22日那个生气勃勃、青春涌动的大运会开幕式。伴随着黄河水的气势、兵马俑的壮观、新北京的风貌,我听出电视中传来的是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的声音。虽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是对她的嗓音依然是那么熟悉。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宁辛成为出现在我国电视荧屏上的第一位体育节目女主持人。11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新人如今依然活跃在电视体育节目中,好比主持人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究意是什么赋予了她这般活力?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她。我和宁辛面对面坐着。她的衣着大方得体,一袭短发流露出一种体育人…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是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他(她)们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倘若这个阶层没有社会声音了或趋炎附势了,那么整个社会民生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判断上的平衡,从而丧失了一个社会正常的声音和监督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周波 《声屏世界》2002,(5):37-38
眼下,文学广播是广播各类体裁当中声音最弱、最寂寞的一种。做了多年的文学广播编辑,爱之弥深,实不忍看她日渐湮没,这种心情,也许可用“深情在睫,孤意在眉”来形容。广播这块蛋糕要做大做美,新闻、专题、文艺等各块应按合理的比重同步发展,哪一块发展滞缓都会影响“蛋糕”的整体美。文学广播是文艺广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有特定的,为数并不少的听众,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一个频率的节目品味。所以,不应视她为广播这块大蛋糕上一朵可有可无的“奶油花”,探讨她的当代性还是有现实意义和必要的。文学广播的现状如何呢?文学广播…  相似文献   

12.
创广播精品     
一部优秀的广播作品如同一把开启人心菲的钥匙,她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就像6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播送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许多人至今仍然感到那声音、那文章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刘健 《新闻世界》2005,(3):67-68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  相似文献   

14.
赵怡 《新闻与写作》2003,(10):29-30
能上青藏高原一直都是我的一个梦想,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是去看望那些驻守在青藏铁路线上的人们,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又会让我认识了那么多质朴善良的人们。8月初,我们作为惟一一家电视媒体跟随北京团市委和北京市青年突击队协会的慰问团,看望青藏铁路上那些来自北京的建设者们,我们也用镜头记录下发生在那些年轻人身上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5.
“气象小姐”赵红艳李治本“明天气温,25℃,东南风3—4级……”她那清脆甜美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她那端庄清纯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她那奔放的热情、弯弯的笑靥,映入了亿万双观众的眼帘。她就是中央气象台节目主持人赵红艳。风和日丽,盎然春色。这花红柳绿的...  相似文献   

16.
在青藏高原上。遍开着一种多彩的吉祥花,别看它花小茎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沿山峦而扎根.迎霜雪而绽放,藏族同胞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格桑花。  相似文献   

17.
CD     
《大观周刊》2011,(8):24-24
魏如萱/《在哪里》魏如萱的声音甜美而不甜腻,厚实但不厚重,有时会给人一种好像她浑身散发着压抑和沉重气氛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0,(37):88-88
詹妮弗·安妮斯顿获选年度最会穿衣女美国《人物》杂志近日发布了2010年度好莱坞最会穿衣女星top10,詹妮弗.安妮斯顿名列榜首。对她的评价是:“没有人能像她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红毯上熠熠生辉,她的着装品位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19.
关注自然,从认识自然开始 我真正开始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是1993年在青藏高原的格尔木。那天凌晨3点钟,我们一行6个人坐了辆吉普车,在青藏高原上奔驰到早上6点。当时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除了雪豹之外,我们全看见了。特别是那成群的野牦牛,浑身披挂着“黑色的战袍”,在蓝天白云绿地之间奔跑,给我们强烈的感受就是:那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徐洲 《视听纵横》2003,(4):60-60
声音是广播的惟一物质材料,声音也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在声音上动脑筋,在耳朵上下功夫,善于捕捉美的声音,创作出好的录音报道,是对每一个广播新闻工作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算得上是美的声音、美的音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