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勤于思考,以学生为主的"问"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怎样使课堂提问问得精、问得巧、问得有效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对课堂提问的粗浅认识。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相似文献   

2.
"问"是创造的开始,"问"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作为工作切入点,让学生从被动地"答问"到主动去"发问",这样就一定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需要教师做到"扶"。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扶"有导向,就能引领思维,"扶"得巧妙,才能深化思维",扶"在难点,重在转换思维。  相似文献   

5.
杨建 《辅导员》2011,(12):70-71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随机性"使得课堂提问表现出很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迫在眉睫。一、课堂提问的概念及作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为完成教学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52):57-58
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些不良趋势:改变之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满堂问。一节课40分钟,启动一问一答式,教师问的琐碎,无效;学生学得无聊,被动跟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舍得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走过场,"回答"无惊喜。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提的问题要注重趣味性;提问方式,层次要分明;力争做到"问"到点子上,"学"得一级棒。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说"是思维的起点,"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可促进大脑思维。要想说清楚,就得先想清楚;要想想得清楚,就必须说得清楚。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那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其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质量的高低,"教亦多术矣"欲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学有"四巧",即巧提问、巧分析、巧穿插、巧用多媒体. 一、巧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一堂课提哪些问题,怎样提出,却大有讲究.如何有效利用好这个常规武器,不容忽视,提问若过于简单,或过于空乏、过于烦琐、过于雷同,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仅不愿意回答,更妨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提出:"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十余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音乐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1.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严秋丽 《甘肃教育》2014,(22):102-102
正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才能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导"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得好,教学才能出奇效,"读"得好,学生学得会更有"效"。1.教师"导"得好,教学有显"效""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与坏与新课的导入是否精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切不可重"教"轻"导",只注意新课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导入环节。导入新课的环节可根据课程内容不可过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即可。比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导入新课便可以事先准备一本《山海经》,如果准备图书有难度,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山海经》中的插图,借用这些非常神奇的插图,加上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山海经》是怎样一本书。当学生用惊奇的眼睛看着这些插图  相似文献   

13.
问得多讲得多作业多,读得少看得少说得少写得少,这"三多四少"是目前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七大弊端,它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要想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变"三多四少"为"三少四多",即少讲少问少作业,多读多看多说多写,而且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本文就这"三少四多"及其方法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急于问老师"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或者诸如"你做得不对,我这个是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的,我这个才是对的"等等;教师们也会说,"你这道题做得不对,不符合标准答案"等等。也许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但当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问的火花,促使学生实现从怕问——敢问——会问——乐问间的转化,真正使学生学会"乐问"这一很好的学习方法。前一段时间,我很幸运地聆听了特级教师——张云飞老师执教的一堂数学公开课。大师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正热烈地开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研究高中英语问学式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在这里,"问学式课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围绕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进行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创新精神,呵护高中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和激励求知欲。笔者探讨了新课程下对"问学"课堂的几点理解。在"问学式课堂"中,我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再围绕着教师的讲授来开展课题教学,而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让提问促进学生学习,以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颖  杨成云 《考试》2014,(11):23-25
<正>因文而异,随文练笔,让学生写自己所思所想,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烦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款款流淌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8.
<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无我"的现象严重突出。笔者从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梳理出学生"问题作文"种种"无我"现象,以飨读者。一、少"真实的自我"表达学生作文是对学生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真实的自我"来源于生活的"真"。作文应是学生对生  相似文献   

19.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2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如果与"生活"这"源头活水"相接通,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溪,"鱼儿"(学生)就会畅游其间,快乐无比。一、生活,让词语教学"欢蹦乱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