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 拿笔有多种。党和政府写决议、指示、计划,发电报,这是很重要的,但指示、电报只能传达到一定范围的干部。任何政策如果只同干部见面,不同群众见面,是不能发生效果的。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  相似文献   

2.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拿笔有多种。党和政府写决议、指示、计划,发电报,这是很重要的,但指示、电报只能传达到一定范围的干部。任何政策如果只同干部见面,不同群众见面,…  相似文献   

3.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拿笔有多种。党和政府写决议、指示、计划,发电报,这是很重要的,但指示、电报只能传达到一定范围的干部。任何政策如果只同干部见面,不同群众见面,是不能发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思想 “从领导来看,办报是大家办报,从新闻工作者自己来看,办报也是大家办报。”(《邓选》一,150页。)邓小平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他的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思想。应该说,他的这一思想是直接继承毛泽东“全党办报”“全民办报”思想而来的,但又有了新的发展。 就全党办报,他一再要求领导者自己要拿起笔来,参与新闻宣传。他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子拿到广播电台去广播。”(《邓选》一,145页。)…  相似文献   

5.
一、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5页 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子到广播电台去广播。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5页  相似文献   

6.
“一手拿笔杆,一手拿相机。”这是海军航空兵新闻干部集训班对团以上单位新闻干事的要求。集训班把新闻摄影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提高新闻干事对摄影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为:文字干事拿起相机,可以做到适合文字报道的用笔杆,适合图片表现的用相机。逻辑和形象两种思维方式,文字和图片两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相互补充,等于加了一条腿,多了一只枪,上稿率也将增多。集训班还就新闻干事拿起相机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文字干事搞摄影报道是可行的,而且有一定的优势。1、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逻辑…  相似文献   

7.
李劭军 《新闻前哨》2012,(10):20-20
三个月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边听、边跑、边写、边思,从“门外汉”跨进“屋子里”.初步掌握出精品新闻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思维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不懂新闻到会写新闻我于今年2月从远安县委党校调到宣传部工作。3月1日,参加首期新闻干部研修班学习。之前,从没写过新闻稿,对新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学习、思考、比较和模仿。开学之初,报社就送给我们两本书,熊家余的《岁月有情》和杨发维的《两翼的快乐》,我自己还买了一本书《新闻精品之路》,每天晚上就一篇篇地去啃。当我看到杨发维老师写的《从拿相机到用笔》中“‘本报讯’三个字好沉重”这一句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然而,山东省德州军分区宣传科长姚永志年过不感却“玩”起了笔杆子。’1994年初,从来没有玩过笔杆子的姚永志由干部科干事调任宣传科长。他一上任便“盯”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他说,作为宣传科长,首先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己任,要自己动手,带动全科人人会写,入人见报,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能放下手中的笔。但当他开始拿起笔来为报纸写稿时,才感到自己文字工作起步太晚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姚永志深知,做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干部,没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行的。于是,他一次就花了140元钱购买了…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谈怎样深入采访的生动实例,值得一读。初进新闻圈的人,好以笔杆子自诩,对写作技巧看得很重。其实,写作技巧同采访比起来,采访要重要得多,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实践也证明,许多反映重大事件的新闻名篇,首先功在独具慧眼、深入挖掘上。我们转载此文,旨在引起对采访的重新认识和勇于实践,也期望能有更多更生动的采访实践体会文章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第一次写述评 ,题目是《“三讲”教育 ,新时期的“延安整风”》。“敲”之前 ,聆听了不少社领导、部领导的指示和要求。领导要求越高 ,越觉得这事重大 ,自己心中越没数。一打开“笔记本” ,就懵了。过完“五一” ,就懵懵懂懂敲出了第一稿 ,几乎把领袖的讲话和总政的“三讲”总结全照抄上去了。自己一看就觉得没数 ,更没勇气给领导看。就先拿给同事看 ,同事委婉地讲 :写得太平 ,没有针对性 ,也没有观点。写述评 ,其实用不了多少例子 ,关键是“跳”出来 ,观点要阐述得鲜明、新鲜。同事的话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感觉找到后 ,3天就敲…  相似文献   

11.
僭越     
初到单位报到的时候,领导发扬礼贤下士的优良作风,亲自安排我们刚进去的几个人的办公位置。和每一个官办机构的作风一样,这个办公室的桌椅看起来等级森严,大小和形状都是有讲究的:一般职员只能坐那种靠背很低的布质转椅,桌子和储物柜也比较小——这一规律当仁不让地也体现在电脑显示屏上。我想起来最初和领导见面,他名片上的括号里有“副局级”三个字,我当时就在想,倘若是换成清朝的顶子,不知这位领导该是何种颜色的翎尾,他是摇笔杆子的,照理应该是进入文官序列,那么胸口的补服又该绣的是什么鸟。 部门经理平阔宽大的扇形办公桌单独地背对高大明亮的落地窗放着,配着厚实突兀的皮椅,加上精雕细琢的木质扶手,让人一望而知这是领导的地盘,宛如花果山飘的大纛,一望而知这里有尊贵人物。假如这位置上坐着人,又恰是风和日丽的天气,那么从桌子前面看过去,先会看到一张威严的脸  相似文献   

12.
说长道短     
记者要“记” 记者要记笔记,这可能会被人讥为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 有一回,某地一主要领导人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当地报社派记者采访,领导讲话次日也见了报。不料见报当天那位领导人便打电话到报社,说记者强加于人,见报稿中的那些话他并没有讲。原来派去的记者只是到会务处拿了领导讲话打印稿,转一圈就走了,并未老老实实坐在会场里认真听会、记录。而那位领导碰巧那天又没有照本宣科,基本上是脱稿讲的,这就使惯于按材料“写”新闻的记者碰了一鼻子灰。  相似文献   

13.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一) 读者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读者意识的浓淡,也是无法用一种仪器来衡量的。但,它毕竟要通过人的言行反映出来。通讯员的读者意识,体现在通讯员采写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在报道方向上,有读者意识的通讯员,总是把写群众放在重要位置上。基层群众是读者的主体,把写群众的稿子给群众看,容易使群众产生共鸣,引起兴趣。但这决不意味着不能写领导。然而,写领导,也是写群众心目中的领导,这也是间接  相似文献   

15.
我提议:我们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谓人人,当然并不是说二十一万万四千万或四万万五千万人,我是说我们做革命工作而又能识字作文的人,一切这样的人都应该学会写新闻,就如同都应该学会开会说话一样。为什么?因为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你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而宣传,这当然是我们人家都有责任。  相似文献   

16.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很羡慕“笔杆子”,也曾几度梦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踱步推敲,落笔生花,文成名就,多神气啊。但终归未能如愿,就连一个铅字也没有见过报。 军校毕业后,我当上了仓库油料助理员,接着很荣幸地由“红牌”变成了“一杠一星”。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库领导发现我爱好写作,不久便调我任宣传干事。实现多年夙愿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上任后,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时刻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渴望着有惊天动地的新闻线索进入视野。岂料,第一篇稿子,也是第一篇批评稿,就受到了仓库政委栾建平的三批。 “三讲”教育中,我写了一篇关于干部自…  相似文献   

18.
1960年9月3日到10月15日,我跟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下乡视察。我们先后去了湛江各县,和海南、肇庆的部分村镇。行程万里,历时43天。我们边走、边看、边听,同地委、县委以及基层干部广泛接触,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交换意见。根据领导和群众议论,我们几个拿笔杆子的同志,写了27篇文章。先在《南方日报》  相似文献   

19.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20.
写会议新闻是令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头痛的事。我们铁路基层站段,每年都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党政工领导对会议无不高度重视,都希望本单位的笔杆子“加大宣传力度”,为全年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