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2.
王军伟 《巢湖学院学报》2005,7(1):98-103,112
"量的伦理"和"过程说"分别由加缪和史铁生提出.随着上帝的死亡,传统的伦理道德也消失殆尽.上帝缺席的世界被加缪称作"荒谬的世界";而生活在荒谬的世界里的人们倍受无意义的生活之折磨.面对冰冷的世界,人们要想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必得找到生活的意义."量的伦理"和"过程说"为人们提供的生活之意义,加缪称其为"荒谬生活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以"我"(莫尔索)的感受和遭遇,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对立才有分离,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4.
电影《布达佩斯之恋》以存在主义者萨特的荒谬理论为契机反映人的荒谬性等范畴内的哲学向度。在对荒谬与死亡殊途同归的展示中,影片言说了人面对荒谬的表现,揭示人的生存处境及"反抗绝望"的生命力量,并传达了应泰然面对荒谬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5.
"荒谬"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而加缪则将"荒谬"这一概念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以加缪哲学中的"荒谬"与"救赎"为主线,探讨处在荒谬之中的孤独个体何以能够实现自身的救赎,我们会发现加缪不仅将西方传统中非理性的荒谬感上升到了哲学概念的高度,而且他的"荒谬"不同于虚无主义,因为他虽然入于荒谬,却又能出于救赎。加缪对于人性尊严的认可以及对于光明的追求才是其哲学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加缪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对"荒谬"现象作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并且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知道人们是否能在这"荒漠"中生存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加谬哲学中"荒谬"概念的内涵,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加谬崇高的人格品质以及他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从"荒谬"的表现、"荒谬"的本质、"荒谬"的根源及"荒谬"的精神四个方面对加缪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作一个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缪的"荒谬哲学"也在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人的生存的作家,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讲述的就是人面对世界的荒谬感以及在对荒谬的反抗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如同西绪福斯不断的推石头上山,在反抗荒谬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一样,<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也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代一代的命运,反抗着命运的荒谬,并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对模糊性和连锁悖论的研究中,威廉姆森先后构造了三个论证去表明:否定二值原则将导致逻辑矛盾,亦称"荒谬".本文论证以下两个断言:(1)在一个良好设计且能得到很好证成的三值逻辑中,否定二值原则并不会导致荒谬;(2)在威廉姆森的论证中,某些推理步骤只在二值的经典逻辑中有效,而在某些非二值逻辑中无效;那些论证使用了塔斯基的"真"去引号模式,后者本身就预设了二值原则.因此,威廉姆森的三个论证几乎是直接的循环论证:在假定二值原则之后,再证明否定二值原则将导致荒谬.本文最后列出了据以反驳威廉姆森论证的一些思想,并为它们提供了简短的证成和辩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文本分析入手,探求在荒谬的境遇下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将反抗荒谬进行到底的独特的精神关照。《黄金时代》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作为主流话语的对立面,以性作为王小波笔下挑战权利、反抗荒谬的有力武器,最终阐释了关于自由和存在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0.
1=2?推理的艺术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推理中一个小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荒谬的结果.在数学中,除以零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它能引发像下面"1=2"这样荒谬的证明结  相似文献   

11.
对哲学和“荒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从已知的情形下,至少能体味到如下的意义可能代表“荒谬”;言论背离习惯认定了的“常识”;言论超越了知识界限;言论试图以新的视角解释眼前的世界;言论在对经验作出反思,等等。从多半的意义上说,荒谬并不象我们认定的“错误”,就象常识未必是在展示“真实”。科学需要积累和多次的比较反复,哲学却需要反省和领悟。这就是为何“荒谬”的东西常有引导人们获取真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7年第12期刊登的张连之老师的<解读伽俐略"荒谬的结论">一文,对是否存在v∝ x的运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文提及教材介绍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不过,速度怎样变化才算是"均匀"呢?伽利略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教材必修1(2004年第1版)提到伽俐略"后来发现,如果v与x正比,将会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但究竟得出什么样的"荒谬的结论"?张老师提出用x-v图像来说明.该文提出,用纵坐标表示位移x,横坐标表示速度v.如果v ∝ x,则图像应该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并且认为图像中斜率表示时间t的大小,而从图1可以看出斜率k是一个常数,即时间是"凝固的,永恒不变的",这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14.
悖谬性结构词语,其语义认知基础是词的"不可能特征",具有合语法而悖于认知原型的语义结构特点.悖谬性结构的词语能表达诸如荒谬、奇异等多种社会认知意义,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词语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在荒谬的世界中认识到了人生存的偶然与荒谬,但他并没有否定自由选择的意义。在道德的意义被消解的情况下,他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多种可能性。但无论哪种,最后都指向一个极点———走向本真的自我。卸去了重负,生命是否真的会变得轻松起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6.
用二元对立结构解析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剧本《卡里古拉》中的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揭示加缪笔下的"荒谬"本质。阐释荒谬的本质是非理性在人与世界之间的显现。生与死对立存在的前提下,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对立及其所导致的个人理性与世界非理性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无产阶级以革命实践活动来解放自己的精神武器。它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现存的一切剥削阶层的仇视和指责,遭受到各种各样修正主义者的曲解和诋毁。甚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也曾多次出现机会主义思潮,一度产生过"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和误读的荒谬现象。在当前形势下,明辨这些杂音,对捍卫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大众化是意义非凡的。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恰巧使他发现这个世界是非理性的,存在主义文学概括为“荒谬”.本文对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内容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实质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不统一性.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是人类自身理性的折射.是现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荒谬的哲学即反抗的哲学,直面荒谬,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一直以来被看作是海明威笔下"硬汉性格"的典型.笔者认为,桑提亚哥究其性格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而言,则与加缪式的"荒谬的英雄"--西西弗斯体现了一致性:面对无法改变的失败依然奋勇前行,以反抗和超越捍卫着人类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王蒙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 --"中庸"-- 不愠不火,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等等.他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和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民族记忆中的投影.形成了一种"忠恕"式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对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和影响的研究可以是我们探讨文学历史和文学现状的生发起源的借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