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反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机制、供给机制和匹配机制三个关键环节错位的现象还很普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进路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导向,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责,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形成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揽子"措施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研究发现,青年失业率高于成年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拐点仍未出现,结构性因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容易陷入“无经验的陷阱”,成为“被封锁一代”。由此,政府部门在促进青年就业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制定长期稳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发挥青年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就其性质而言是自愿失业,就其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收入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稳定的工作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区域;期望收入偏高、就业价值观呈现矛盾性是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特征。在大学生眼里,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就业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太多是形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和举办更多的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帮助。  相似文献   

5.
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四:一是毕业生总量增加与就业需求相对减少所造成的矛盾所致;二是毕业生整体素质因“扩招”而有所下降;三是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结构的局限性的影响;四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因此要从构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保障系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本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规范人才市场等途径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媒体和社会舆论中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滑,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一些大学某些专业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另外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毕业生没有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准确定位。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刚刚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四:一是毕业生总量增加与就业需求相对减少所造成的矛盾所致;二是毕业生整体素质因“扩招”而有所下降;三是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结构的局限性的影响;四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因此要从构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保障系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本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规范人才市场等途径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谢双梅 《文教资料》2014,(12):136-137
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做好职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职业指导的目的,分析了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期引导学生制订积极、正确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就职空间缩小、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加幅度与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之间的不平衡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问题的对策:一是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三是增强就业能力;四是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前沿窗口和阵地。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制度,打破了"统包统分"的传统格局。"双向选择"具有自主性、自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客观条件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大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高职学生为了提高就业,学校、家庭、毕业生纷纷增加就业成本,虽然就业成本与就业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比例关系,但两者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转变理念,从多方面降低高职学生的就业成本,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进行机制创新,从而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新的毕业生配置模式逐步形成。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共同努力来健全就业市场,对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其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宏观协调、学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建立互动的就业服务平台、学生在各方面的指导之下积极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积极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怎样的就业市场,是当前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现实,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均呼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并且从就业制度改革的程度、毕业生谋职择业的成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及高校本身的职能等因素来看,均强调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高校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和相对工资调整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现有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现状进行检验,有助于客观描述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的关键问题并非就业数量不足,而是就业质量不高。因此,通过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激励教育供给部门灵敏应对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高校自主办学和特色办学,实现大学生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努力提高就业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要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高校要提升素质,搭建平台;社会要扩大需求,加强合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背景及问题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高校扩招、就业政策调整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后果;同时,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低下也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分析大学新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明确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观点,并根据各个主体的特点,给出了大学生个人、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业市场建设质量与学校就业工作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生源地、城乡分布、父母是否为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家庭收入、家庭利用社会关系、性别都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尽管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随着我国就业环境变化,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作用增强。社会资本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大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通过努力学习等其他途径来弥补社会资本的不足;政府要推进制度改革,限制社会资本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