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是人类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义利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义利观由社会主义义利概念、义利关系和义利取向三部分构成,其中义利概念是基础,义利关系是核心,义利取向是根本。三者都贯注和显现出义利的相及渗透和涵盖,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义利关系的特点:同时并存,但不并重;在多元并存中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义利的对立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二者在本质内容上是统一的。由此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义利统一实施原则的思维基础,人们应该坚持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义利观,和由此应采取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多方面影响人的义利观: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义利统一和义利结合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义与利趋于一致;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私欲膨胀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人们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要反对言不及利的“左”的倾向,又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义利之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义利之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当代义利之辨的理论实质,当代中国义利之辨在理论上的超越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走向义利统一、义利并重,走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并以此作为社会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倡导谋利有道,须悉国情、知民心、接地气、重细小,奋发有为,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义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人是义利关系的辩证统一论者。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必须坚持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统一、正确的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儒家的义利观从孔子到孟子、郡子有一个从联系到对立的演变过程,但基本思想是贵义贱利。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而先秦时期的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人则与儒家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义利统一观。其观点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人们对幸福实质的认识往往不同。儒家对义与利的内涵及其关系的探索,西方思想家关于幸福概念之思考可以相互纠偏。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儒家义利观的得失分析,以均衡概念所内含的方法论为指导,可以正确揭示幸福的实质即义与利的均衡,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与利的均衡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的幸福,幸福的评价标准即义利相通的伦理精神原则。王船山的义利观就是义利均衡的义利观,科学地认识王船山这一思想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义利观,在新形势下,义利观具有了科学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从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规范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克服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弊端,有必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12.
义利统一的事功思想是薛季宣经济思想的主要立足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薛季宣形成了他"义利统一、予民于利"的经济伦理思想,"核垦田、尽垦辟"的土地使用思想,"明法纪,本节用"的理财思想,"计税量科"的税制思想和边防经济思想,他的经济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富国富民经济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义利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者远多于"勇为者",究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行为者的义与利发生冲突。通过自我心理的调适、价值取向的调适以及外在环境的调适可以化解行为者义利的冲突以达到义利的统一,让这种稀有的道德财富更显光彩。  相似文献   

14.
重义轻利是孔子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他又强调义利兼收,利由义取,义利结合,并非一味地反对正当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15.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介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6.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9.
“义利之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话题,它具有多重意涵。修身维度的“义利之辨”蕴含着人性本善的根本理念,道德情感和个体认同的内在需求是人们不断塑造“理想自我”的原由;行事维度的“义利之辨”强调“经权之别”,意在引导人们正视“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治国维度的“义利之辨”亦为“王霸之辨”,其论说从多方面彰显了“王道”的优越性。从修身至行事,再到治国的层层展开,体现了孟子对“义利之辨”的独特思考,亦为当下道德修养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