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它表明一个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师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校园文化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高师院校才能形成独特的校风、学风,高师学生才能重铸师范人格,激活创造潜能,并最终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一、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大学校园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特定场所,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生活于其中的学子在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上受到全身心的、不知不觉的陶冶,可见校园文…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一种社会组织。对于学校发展问题的研究,需从哲学、系统论、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和维度进行综合研究。新时期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发展,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原有定位,发挥师范性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开辟独特发展新领域;灵活管理思路,引进多种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3.
学校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化活动的核心和实质是人的发展,应以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我校的校园化活动即校园学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在学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将成功的理念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寓于化娱乐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赋予学生一种化意识和化品位。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教育实习则是实现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体现师范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在确保师范培养规格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也是检查及衡量高师学生质量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不少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对教育实习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教育实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教育实习的科学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对教育实习意义的认识、实习目的和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指导教师的委派和聘任以及实习的时间安排等力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引起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慧  孔令翠 《英语辅导》2010,(1):112-116
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地方高师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单一的师范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破解目前的难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师范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智能的开发,并且有利于开发语言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促使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得到发掘。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需要在多层次性和多目的性上下功夫,兼顾人才培养的学术性与应用性、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内向型与外向型的统一,对学生实施精英化和精细化培养。在当前形势下,思考与探索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型思维的外向复合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今信息时代需要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决定性因素.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来源,加强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需要.首先介绍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接下来以所在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校园化是校园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校现代管理有重要影响作用,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校园化建设的薄弱,因此,必须加强校园化建设,努力营造学校现代管理新氛围。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品牌健康发展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和激励的功能,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教育因素。加强校园精神明建设,优化校园物质化环境,强化校园化的德育功能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师范性是高师教育最为显的特点,高师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突出和实现这一特点,才能达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师钢琴教学也不例外。本仅以高师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钢琴教学的比较,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两方面浅析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性,以及如何转变教学观念,狠抓视奏教学,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突出和实现师范性,谈一己之浅见。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良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师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是师范教育改革的一种需要,关系到师范院校能否良性发展。但是师范院校在发展非师范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的专业自我认知度不高,学校办学能力不足,社会的认可度低等不利因素。因此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肖川 《青年教师》2004,(9):42-42
校园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校园化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化能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发展,从而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  相似文献   

12.
就业指导是贯穿高职院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但许多学校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往往在毕业之前对学生进行突击式的岗位推荐,由于缺少化修养和观念上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上岗后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将就业指导与高职院校校园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化培养学生的就业观,通过校园化培养学生的人修养,成为消除学生上岗后出现种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菁影 《教师》2012,(1):113-114
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是时代对于教育管理者的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它体现着高职院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师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和结构决定于中等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从目前看,高师本科教育的平均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中等教育对师资要求,为了懑足中等教育对高师本科生的需要,高师本科院校的年招生量平均要达到1600人,在校生规模要达到平均6400人。高师本科教育在结构主要有一个较大的改革,变过去长期培养文化课教师的普通师范向既培养文化课教师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普通师范和职业技术师范并举转变。地方高师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中等教育师资紧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学院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调节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化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产物,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校园化渗透在教育手段、精神氛围、管理方式、课程内容、物质环境以及学校成员的实践等范畴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每个人的行动、思想,并造就了每个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园化建设深刻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它是学校得以自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时期,各种化思潮和社会思潮对校园这方净土的冲击日渐增大,学校管理只有立足校园化建设,对青少年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教育和精神熏陶,弘扬社会的进步化,才能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9,(2):106-109
现行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都非常注重师范专业师范性的体现和建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须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同时,只有充分吸纳中学教师到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团队中来,才能有效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教学与中学教学的无缝对接,才能让师范生的班主任工作与育人能力培养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实现师范生毕业即为教师"成手"乃至"能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的要素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师体育文化的要素是多元化的,分类特征由师范性要素、校园文化要素、多样性要素和高层次要素等四种形态构成.这些要素是高师院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高师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具备的强健体魄的精神,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刘建始 《天津教育》2004,(10):20-22
真正意义的校园化是历史与现实结合形成凝聚力,融入学校机体而形成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信心和精神,它激励校园人得以发展。我们提出了学校的教育思想:用校园化铸造生命活力,提升道德水准,体现人生价值。校园化需要经过长期的追求、提炼才能形成。一旦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将融入学校每一个层面,熏陶师生,形成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推动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师范性是高师院校的首要特性。随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高师院校专业结构和办学定位的变化使得综合性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和既定事实。如何整合师范性与综合性,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实现高师院校保持师范性与发展综合性,应实行管理多元互补,实现领导理念与思维的复合拓展;发挥学科综合化优势,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学科,突出师范特色;坚持分类指导,让各类专业释放活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