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才需求变化,进而促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调整.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社会科学的导向,国内的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也呈现出转向社会学的趋势.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和中国社会学独特发展路径为充实和改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可能,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相契合的培养目标上.  相似文献   

2.
新闻主播是传播媒介中的重要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持人起到了"喉舌"的作用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本文以社会学"角色"理论为视角,结合播音学、传播学、语言学、美学,分析了主持人在新时代的"角色变化",论证了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在渠道变化、受众变化、认知变化的过程中导致的身份转变。文章从"主播说联播"的兴起解析了主持人角色变化成因以及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社会学与新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重视新闻内容、新闻采写和媒介的编辑的研究,都强调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各种媒介都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研究报纸,以报纸新闻的采编与经营为研究对象。新闻传播社会学重在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等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而新闻学通常只关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技巧和职业特点。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新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放在变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宏观上的透视,而新闻学则大多是“就事论事”,从微观方面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权 《新闻世界》2012,(10):183-184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情感社会学理论。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综述和对当前传播研究“缺乏对人的关注”困境的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SNS可以看作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虚拟社交网络,用户使用SNS在根本上是为了获得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5.
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在北京举办了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共同探讨在气候传播中政府、媒体、NGO三者如何有效沟通、互动,从而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西方传播学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量引进,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陈昌凤博士的新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就是在新形势下诞生的一部新的新闻传播史的专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开,从体例、内容到研究手段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闻编辑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以应对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提升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与特性,了解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下,重新定位新闻编辑的角色;探讨新闻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模式,包括数据驱动下的新闻叙事、AI技术引领下的新闻信息处理与传播方式革新,以及多媒体融合策略构建多元立体的新闻呈现形态。【结果】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信息整合者、内容创新者和受众互动者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同时,新闻编辑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数据驱动、AI技术引领和多媒体融合的特点,有助于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结论】新闻编辑利用新媒体技术是必然趋势,通过数据驱动、AI技术和多媒体融合等手段,可以实现新闻传播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新闻体验,最终提升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电视日益加快融合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主播的职业角色和传播功能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发生新的变化.本文以新闻主播这一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新闻主播在多元主体节点式传播的全媒体生态中如何在开放场景和融合业态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用户意识、信息传播的互动意识以及因势利导的舆论引导意识,在共享话语体系与价值空间的新型主流媒体中成为具备融合思维观的人格化界面.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改版后的《第一时间》新闻报道增加了对公共议题的讨论,跳出了市井新闻的漩涡,进行了电视深度报道的尝试,却在新媒体多向互动上落后。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第一时间》可以文化共同体塑造者、多向互动传播者、公共议题的讨论者定位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李赫  吴牡丹 《今传媒》2016,(11):12-13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微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社交软件中的佼佼者.从微观社会学上看,微信作为一款老少皆宜的APP,在打动受众的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方法.作为个体,应如何应对?本文选取了微观社会学的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并结合新闻传播理论来分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微信的人际传播发展中所引发的问题的一些思考,最后进行些许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闻传播研究呈现出研究题主要围绕传播社会学本体建构和视角的综合性、研究路径的多元性 应用研究展开, 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反思性等特征。运用 成果。但总体看, 无论就传播社会传播社会学理论观照我国新闻传播 学本体论层面还是对其社会应用层与当代社会发展, 是一种正在形成 面的研究, 在我国都还处在“前范中的研究路径, 具有广阔的理论发 式阶段”(托马斯·库恩)。突破传展空间与…  相似文献   

13.
访谈的关键     
新闻采访中的访谈是复杂的人际传播过程,访谈的定义为:双方提问和回答的互动传播过程,至少有一方有预定和严肃的目的。①访谈的概念涵盖了如下关键词:互动、过程、目的、问题、双方、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角色理论与现代图书馆员的角色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具有一定社会规范的法律个体及其行为模式,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彼此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发生行为上的互动,社会角色可以说是社会互动中的个体及其在互动行为和相互关系中的规范要求,社会学研究社会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期望,角色实践,角色失调等内容,能够分析社会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帮助个人认识其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权力 ,义务和规范,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现代图书馆员的角色形角有助于认识现代社会中图书馆员的作用与地位,使图书馆工作者加强社会观念,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访谈的关键     
新闻采访中的访谈是复杂的人际传播过程,访谈的定义为:双方提问和回答的互动传播过程,至少有一方有预定和严肃的目的.[1]访谈的概念涵盖了如下关键词:互动,过程、目的、问题,双方,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取向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自主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认为,包括新闻传播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自主性要求学者通过独立和反思性的研究,定义自身角色,承担道德和政治义务,以提出真问题、提供理解洞见的方式生产并推动学科的知识积累,并以此建构起与其他实践领域的合理关系.论文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指出,自丰性研究要求新闻传播学者对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及渗透在研究对象、知识工具和学科建制背后的各种价值,做彻底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媒介与战争”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争报道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而中国正欠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 ,对这一课题进行过专门探讨。文章认为整体战争时代是一个全民总动员的时期 ,国家和公众站在完全一致的立场 ,此时国家对新闻的控制尚不严格。局部战争时期国家与公众关系出现较大分裂 ,媒介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是研究者着力探讨的焦点 ,主要提出了主导与跟随作用两种意见。同时 ,这一时期政府和军队加强了对媒介的控制。哈林还在社会学意义上对战争时期媒介与舆论的互动、意见领袖的作用、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等问题作了探讨 ,并把战争纳入文化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界,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移动终端由此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终端影响了人们接受新闻的方式。文本主要介绍了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和互动传播的概念,分析了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措施,以期推动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  相似文献   

19.
高丽萍 《新闻传播》2013,(5):181-182,184
互联网的诞生,使新闻传播又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也成为了我国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由于它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对新闻进行很好的互动,所以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方式,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向社会公开传播各种信息。如何通过传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撰写新闻稿件时加以细致研究。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新闻从业经历,浅谈怎样在传播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从而提升地级市的新闻传播和文化魅力,希望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