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将历史解释素养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可以说,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以及辩证、客观理解历史事物基础上的。然而,无论是对史...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素养有明确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邓京力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1]。冯一下将"探明历史因果""分解历史事物""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判"作为历史解释的四个要点[2]。可见,"探明历史因果""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客观评判"是专家、学者相对比较赞同的历史解释的三大要素。对此,笔者以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对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法国历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认为:"每一个希望从事原创性历史研究的人,其初始装备除了普通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那种有助于文献的发现、理解和批判的知识。";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的定义不谋而合,即"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西方学术界向来有重视历史解释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米切尔·斯宾塞曾说:"历史研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历史解释,通过文本解读,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技术再现历史,从而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1]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列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最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落实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33。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站在历料占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历史解释中形成正确历史观点,生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逻辑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关键。历史解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历史解释的意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高度模式化;学生缺乏自主养成历史解释能力的动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关键就在于赋予学生历史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生成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元认知"理论与"历史解释"实践。按照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如何认识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个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一种综合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另外四个历史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一的实现其实都有赖于历史解释的合理运用,换句话说,历史核心五大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因此,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历史解释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史料选取是历史解释的基础能力,逻辑推理是历史解释(分析与评判)的关键能力,史观运用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三者的融合最终具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是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按照这一定义,首先,历史解释的基础是史料,历史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理解”。这既包含了对史料的求证、鉴别,也包含了对史料的理解、解释。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对史...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时空框架既是对史事的定位,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时空结构,同时也是一种人们选择"时" "地""人""事"建构联系进行解释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基础上展开的,体现的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三个素养的内在意识与外显行为[1]。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能有效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对零碎复杂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有较系统和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对他人的历史解释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和论证或提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在此,笔者尝试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在对比中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90):131-13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说明,就需要学生广泛研读史料、用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在历史解释视域下,通过补充历史材料,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解释研究的是过去,但关怀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其目的在于现实人生(或人类)的幸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历史解释是带着期许未来的眼光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看未来。因此,历史教育不是培养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入世者,历史教育是爱的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历史认识的主体,还是传播历史知识和价值的主体,他们会在传播过程中带着情感去感染他人和社会。一、例说:"工业革命"解释的情感性选择工业革命为例考虑的是世界史概念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与“概念为本”的教学所提倡的“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1]2“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69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①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的课程资源。其实,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与叙述史实开始,"历史解释"就已蕴含其中。笔者曾于2014年上过一节以"信仰"为主题的"解释"《宋明理学》的高一新课。②课后,个别学生提了几个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儒家的信仰今天还有意义吗?2.面对国学  相似文献   

15.
温温,《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解释之一为"温和",即一个人的感情、态度、语言等不严厉、不粗暴。校长的"温"就是要做到"三正"。1.摆正与前任校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戴世锋老师的接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突破了"冲击与反应"的观念束缚,以"碰撞与转型"为教学主题,在任务驱动下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打造有"魂"(主题)、有"味"(历史味道)、有"人"(历史中的人、课堂中的人、未来的人)和有"思"(思维碰撞)的历史优质生态课。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历史人物教学要在全面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基础之上,按照时间顺序编制历史人物年表,梳理并展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辨析历史材料的基本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家国情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文章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探究注魂、塑形、析义三个高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策略,以期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8.
(一)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解释"被《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五大素养之一,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中生对史料进行诠释、解释和论证,既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要求,更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被认为动机不纯,怎么可以做"人上人"呢?其实,对于"人上人"可以作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种"人上人"当然不好;但也可以解释为比别人做更多的贡献,吃更多的苦,经过更多的挫折与困难而比一般人更成熟、更坚强,更知道怎么做人.实际上,对这句话应是作后一种理解的,因为这种"人上人"是与"苦中苦"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