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陆法会”是当今汉传佛教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种寺院佛事活动,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对洛阳白马寺“水陆法会”仪式的研究,可见佛教文化传播与声乐有极大关系.就是说,音乐不仅是佛事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让参与者在感受佛法博大精深之时,又体会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3.
南诏、大理国直至明清时期,楚雄和洱海地区一样,佛教盛行,紫溪山成为滇西佛教胜地。但前期即南诏、大理国时期,主要盛行的是佛教中瑜伽密宗(滇密),僧人称为阿阇梨(即梵语Acarya,也译作阿吒力);后期即元明清时期,主要盛行佛教禅宗,密教流入民间,日趋衰微。昆明《筇竹寺天相师塔铭》(景泰四年)说:“佛法自汉明时传入中国以来,云南远在荒服之外,未闻有奉其教者。至唐,其教渐盛,南夷俗奉佛者尤众,  相似文献   

4.
佛法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说,按照太虚大师的阐释,正法、像法时期各有一千年,当今时代正处于“末法”时期[1]。此一时期就时间而言去佛久远,就中国佛学而言,更兼之以空间暌隔,与佛法原生语境风俗不同,文化相异,所以佛法在此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弘扬佛法,应对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5.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莫高窟北朝时期的 5幅白衣佛说法图 ,从图像和窟内位置的意义等方面作了考证。笔者认为白衣佛图就是《观佛三昧海经》卷 4《观四威仪品》等佛教典籍中所述的“那乾诃罗的佛影”。还论述了白衣佛与北朝时期盛行的“观佛”之关系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印度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开始,就进入佛法逐渐衰亡的时期,此即“末法”时期。中国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算起,要先经过“正法”“像法”两个阶段,然后才会进入“末法万年”阶段。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接受“正像末三时说”,且“末法”意识对日本佛教和日本社会影响深刻。20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唐寅诗歌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唐寅与佛教的关系及唐寅诗作的佛教思想人手,剖析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佛教的“人生即苦”与“诸行无常”观念对唐寅心态的影响;二、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敷义促使唐寅建立了“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三、佛教的仁义顺从与唐寅个性中谨小慎微的层面相契合;四、唐寅并非接受了佛救的全部思想,而是有所取舍与变异。  相似文献   

9.
现存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在佛座两侧有五十多组执雀外道和持骷髅外道,持骷髅外道已经确定为鹿头梵志,而执雀外道一般比定为"婆薮仙",但存在许多疑点。本文从《俱舍论记》等佛教文献中查得执雀外道是裸形外道尼乾子,而非"婆薮仙"。尼乾子执雀问佛生死,佛以无言对待挑战;鹿头梵志持罗汉骷髅难定因果轮回,佛为解答,显示佛的智慧与佛法的精深,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教影响永明文人之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诗歌阐述佛理弘扬佛法,在中国文坛佛界都很普遍。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这方面的佳作。仓央嘉措诗作很久来一直被翻译成"情歌",但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我们无法抛弃其佛学思想,本文从其生平和命运入手,分析了其诗作的佛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一生交往的僧人很多。崇佛是谢灵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谢灵运与当时两大僧团均有交往,且与其领导僧人关系殷密;谢灵运旗帜鲜明地支持顿悟派提出的“顿悟成佛”说;虚心向僧人们学习有关佛学理论与梵文方面的知识,用以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明真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大德,一生爱国爱教,钻研佛教学术思想,从事佛教教育事业。在他的思想中,饱含着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一是他的人间佛陀思想:认为佛法是东西文化之结晶,佛学是属于世界的、人民的,佛陀是个历史人物,佛陀是真理的实践者,佛陀的简朴生活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佛陀在当时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他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历史人物有着正确的评价,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对南岳僧众抗日业绩的大力颂扬,对二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朴素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聚居区佛教历史发展有4个阶段:首先是羁縻制时期,佛教传入,修建了土家族聚居区最早的摩崖佛刻;其次是土司制时期,佛教被土司上层接受,得到一定发展;再次是改土归流后到晚清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一大批著名寺庙出现;最后是民国时期,佛教界在时局不定、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改革,成立佛教协会。佛教通过在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化、与其他信仰融合等方式逐步发展与变迁,并形成具有土家族聚居区地方特色的佛教传统。而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和佛教自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时期,西蜀佛教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和当地民众的热情拥护,蜀地禅宗和密宗两派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西蜀社会各阶层有着强烈的崇佛热情,他们的奉佛信念和佞佛行为表现在建造佛寺、刻立寺碑、镌造佛像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刻资料和传统文献表明 ,辽代家庭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思想上 ,拔苦灭罪、行善积德、祈祥增福、报恩尽孝这样以佛为本、儒释相融的观念成为主流 ;第二 ,在家庭财产的处置上 ,出现了组织佛教邑社和捐资修建寺院、佛塔 ,刊刻佛经等助佛现象 ;第三 ,在日常行为上 ,除了剃度出家以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居家念佛、诵经立幢的现象 ;第四 ,在生活习俗上 ,生子取名用佛号、妇女化妆用佛装 (妆 )、节日庆典遵佛诞等成为时尚。到了辽代中后期 ,这种影响在长城以南燕云地区汉族下层民众的家庭生活中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