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6,(3):85-90
宋江是《水浒传》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家中孝子——郓城押司、江湖好汉——通缉罪犯——梁山头领——朝廷忠臣"的人生轨迹由其性格决定。宋江有四个绰号,是江湖好汉,又是朝廷的忠臣,是"忠"与"义"矛盾的结合体。宋江复杂性格的形成,与他深受儒家和侠家思想影响有关。宋江身上有李白的影子,作者把李白的豪侠精神叠加到了宋江身上。宋江性格的复杂性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作者企图把宋江塑造成一个全忠全孝全义的理想英雄,但自古以来忠孝、忠义往往不能两全。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悲剧结局,实质上也反映了作者思想和情感上的迷惘与痛苦。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晁盖等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宋江是贯彻始终的主角,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本文着重从他的多重性格入手分析其人,以帮助认识宋江、了解宋江。  相似文献   

3.
小说《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的性格表面上看来是迥然相异的,但是往深层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二人的性格在本质上是有着密切的契合的。李逵无拘无束的狂野自我恰恰是宋江本性中存在,而被儒家教化所压抑下去的部分。李逵形象的塑造也许是对隐忍压抑的宋江形象进行的原始性格补足,在作品的灰色总调上加了些鲜活跳跃的亮色。  相似文献   

4.
宋江性格的核心是忠、孝、仁、义。未上梁山之前的宋江,其理想就是成为忠孝双全之人。上梁山之后,宋江忠、孝、仁、义的性格,更被其张扬到了极致。然而,宋江最终在忠君与仁义的选择中,彻底地迷失了自我,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5.
悲剧的性格悲剧的结局——论宋江性格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的双重性格."忠""义"思想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调和的两个方面,这种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矛盾,使宋江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左右摇摆.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6.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水浒传>宋江性格的"忠"、"孝"和"义"的不同侧面描写中,说明作者主观上极力要把宋江写成既"义胆包天"又"忠孝两全"的理想人物,客观上却成了迂腐、猥琐可笑的"伪君子".这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宋江性格艺术创造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水浒》英雄形象中,宋江是思想性格极为复杂的一个。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作者虽然对他着墨甚多,全力摹划,但书中的宋江形象仍然给人扑朔迷离的感觉,以至通过《水浒传》看宋江,总像是雾里看花,不甚分明。作为宋江反上梁山的重要关目之一的“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也正如同其它关于宋江的描写一样,被裹上了团团迷雾,留下了不少疑点。 一 宋江吟“反诗”是在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判配江州之后。这天,宋江因访戴宗等不  相似文献   

9.
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有着复杂多重的性格人物形象,施耐庵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抛弃了历史上的宋江,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寄寓了作者的个人愿望,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张敏 《考试周刊》2009,(24):23-24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中对宋江形象略有点评,但处在读者鉴赏地位的他对宋江形象的解读有异变现象。不同于传统看法和作者本意的理解,李贽重点是从宋江假道学面目对其进行评定,认为其行事表面仁义道德,背后却有自己的利害打算。但从客观立场出发,李贽还是肯定宋江对父行孝、对友散财的性格及行为,并认为他是一个善于领导。有益于社会朝廷的良丞形象。纵观全书,李贽对宋江形象的评点或多或少受到他个人身世遭遇、性格特征诸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浒》中的宋江,誉之者说他是"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毁之者说他是"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这两种说法深刻揭示了自《水浒》问世以来人们对宋江这一人物的认识。改革开放后,学界对宋江研究视角、方法多样,人们不单纯对其褒或贬,而探究其所处时代背景,认识到其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宋江形象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多阶层人士的加工修改,宋元时期的时代思潮也影响过这个形象的塑造,造成了他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和不统一性。分析宋江形象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否则就会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体现着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宋江的形象,宋江是如何从"青蛙落井"式的英雄,成为小说中"金鸡啼鸣"式的"平庸领袖"的呢?作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创作动力说"中找到了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4.
宋江是水泊梁山的灵魂,也是《水浒传》中矛盾最多、争议最大的人物。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宋江形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各种文化都在这个人物身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史官笔下,宋江是一个具有"勇悍狂侠"性格的"盗寇"、"剧贼"。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宋江形象则带上了明显的江湖色彩,是深得好汉们信任、敬仰的"及时雨"。《水浒传》作者在创作时对来自不同层面的文化都有所吸收,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理想,强化了宋江的忠义品格。不同质的文化的融合、冲突,使宋江形象充满了矛盾,也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因而具有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宋江和晃盖都是栗山座第一把交椅的人物,但细比较起来,却相差甚远。小说通过二人的出身.上梁山的原因,性格文化修养、领导才能等等的不同描写,成功刘画了这两个人物的生动形象,在个性化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宋江面目黠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蛄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晃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抢使棒,身强力壮。对宋江与晃盖的不同描写,将宋江和晁盖这两位座栗山泊第一把交椅的人的性格传神的跃然纸上。但作者写晁盖的目的,不是对他歌颂,而是用他当做陪衬,来歌颂陪衬宋江。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中秦明被宋江等人收伏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收姜维计谋如出一辙,但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这其中的不同显示了宋江等人的凶残与诸葛亮的仁慈.收秦明与收徐宁也相类但也有不同,这同中之异表明是秦明的性格害死了他自己一家人,秦明家人的死是宋江一手策划的,所有这些在思想上反映了梁山好汉的残暴性,其中还透露出轻视女性的思想.在艺术上表明了<水浒传>写人情物理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比较梁山上众头领的性格,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越是杀人如麻、崇拜暴力的人,越缺乏人格的独立性而甘愿为奴,“匪性”和“奴性”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此奇妙地共存。乍一看,土匪是最不讲规矩的,天不怕地不怕,而奴才却是暴恭顺的,两类性格怎么可能结合在一起呢?如果问看过《水浒》的人,书中谁是最地道的匪?我想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李逵。没错,李逵的匪气十足,眼中只有两把板斧,没有任何的规则,可他在宋江面前却是奴性十足,给他的宋公明哥哥做奴才虽九死而犹未悔。李逵一见宋江,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奴”的位置上。当戴宗把宋江介绍…  相似文献   

19.
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性格的核心在于"忠义"二字,作者一方面极力赞颂他的"义",另一方面却又吹捧他的"忠",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完全对立的特性,违背了二律背反定律.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致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最终缺乏真实感.  相似文献   

20.
明清章回长篇小说使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特别是人物性格刻画和性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巨大的创作成就.实际上罗贯中等人的性格刻画更关注人物的整体性,是小说人格塑造的雏形.曹操属于奸雄人格,刘备属于仁厚人格,宋江则属于忠义人格,孙悟空是成长型人格,西门庆、贾宝玉等则是病态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