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全面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晓之以理,端正他们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好坏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1)儿童道德的理解是从具体的肤浅的认识逐步向抽象的认识过渡的,他们的道德概念是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要优化育人环境,让环境说话。 (2)儿童是从依靠别人的评价向独立评价发展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认为教师的话句句真,他们对事物的评价是以师长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评价的能力,教他们做有主见的人。 (3)儿童是在评价虽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我们要多举办一些教育活动让他们逐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4)儿童对事物的评价是由片面向一面发展的。他们经验不多,阅历有限,所以容易以偏概全。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全面评价事物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由一定的道德现象所激起的心理波动状态。我们要不断丰富儿童健康的道德情感,推动他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 (1)儿童情感易起易落极不稳定。我们要做儿童情感的“稳压器。”让他们的情感稳固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儿童的情感易受暗示。因此,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 (3)儿童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  相似文献   

3.
儿童从小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素质,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而且他们自己也会终身受益。从小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一、教师应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提高道德素质、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要使儿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儿童可塑性强,他们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在成人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认为,父母是权威,他们的命令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儿童是知识和道德的被动接受者,灌输是成年人的唯一教育法则:任何对长者的反抗都是大逆不道,应当受到惩罚。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给儿童的彻底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尊重儿童,让儿童回归自然,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是卢梭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 前言本文是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从着眼于行为效果的评价到着眼于行为动机的评价进行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道德评价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现象作出分析、辨别、选择、鉴定和判断的能力。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起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2年发表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评价能力。他认为大多数幼儿都是从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到了8~9岁,儿童身上才逐渐发展了按动机进行道德评价。而且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儿…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是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专门课程。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研究儿童的品德心理。本文只限课堂教学范围,对儿童的品德心理谈点学习体会。一、防止产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指儿童对道德准则和意义的本质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们都比较重视道德概念的讲授。但是,有不少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或无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水平有明显差异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其现有知识经验还难以领会的道德要求,或不适当地采取强制的方式,伤害了儿童的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特别适合品德课。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回归点。一、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  相似文献   

9.
<正> 正确评价自己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基础上发展的又一个较高的阶段。因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概念和道德评价组成的。 婴儿期的道德评价水平还只是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开始只是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后才开始掌握了“我”这个代名词。在掌握了这个“我”字概念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就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逐渐学会了评价别人和自己。首先是跟成年人学习对其他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然后是儿童自我评价。 到了幼儿时期,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逐渐增强,自我意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生活中逐步学会了按成人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凡是成年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他们也认为是正确的行为,反之便认为是“不好”的行为。这种初步的“好”与“不好”的道德评价水平,儿童在幼儿期开始具备了。但这种评价往往只是对别人,很少对自己能够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这也反映了幼儿期的儿童道德评价的特点。总的说,幼儿的道德评价的特点是,从最初的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在整个幼儿期间,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需要成人的积极帮助和引导。 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到了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主导作用。长期以来,传统德育背景下的儿童存在着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的偏差,这与传统德育强调道德认知、重视知识传递有关。参照后现代理念开展的德育活动,运用动态的知识观,注重知识与经验的互动;注重多元和宽容地理解道德知识;注重儿童道德的差异性;积极倡导对话。在对话中,解构旧的道德知识观,建构新的道德知识观和践行观。  相似文献   

11.
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其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对人产生间接的影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育充分融合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以感染、影响和教育儿童,使他们具有感受、欣赏、评价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儿童而言,不论是情感、道德还是智力、身心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需要通过教育进行规范的引导,美术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围绕美术教育对儿童人格构建的教育意义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问题道德判断问题是德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把我国年轻的一代逐步地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这个方针的要求,我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强健的身体,而且应该首先形成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觉悟的心理结构是很复杂的,共产主义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能力表现为儿童们能应用所掌握的共产主义道德知识,正确地判断已经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道德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有关的研究①表明,要少年评价自己的品质,只能在同他人对照、比较的条件下才能办到。而  相似文献   

13.
<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品行教育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它要求儿童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培养儿童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包括爱国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下是我几年来小学生品行教育探索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模仿。而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所以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教  相似文献   

14.
陈灿红  陈彩红 《教师》2010,(10):17-18
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青年时期无疑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重要时期,往往有它的前伸和后延。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儿童树立起道德责任感,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促进学生道德成熟的工作上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瑞安认为:师范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使未来的教师懂得如何在课堂上编制和进行一种“道德课程”。他主张,师范教育的内容不应当仅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未来教师必须理解到他们有责任向学生传授一种对团体对社会有更大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目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理想的范围很广泛,有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等。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道德理想,尤为重要。因为道德理想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需要,是推动其道德品质不断发展的基本动机,有了道德理想,年轻一代才知道自己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始终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学改革也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找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现一种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教学论的研究工作。教学是教师向儿童传授知识,引导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复杂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涉及到许多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如儿童是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的?什么是知识?儿童是怎样获得知识的?他们的智力是怎样发展的?对儿童,特别是启蒙阶段儿童的知识传授应该从何着手?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学有特长,这是基础教育的中心问题和工作。而基础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发展往往是不全面的,有偏育、偏科现象,有重知识、轻技能现象等等;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情感、意志品质等差异,又决定了其全面提高具有难易、快慢的不同。这就要求,在教育评价上,既要考虑教育目标体系的全面合理,又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层次与提高;既要考虑对群体的基本评价,又要考虑对个体的特色评价;既要考虑评价标准的高难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执行成人的道德要求往往是无意识的,是对周围成人的称赞与褒奖的反应。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只是萌芽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表面化的、形式上的道德行为。当儿童的行为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他们能够根据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才可以说他们形成了内化的道德行为。这时候,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道德需要,不管有没有成人监督,他们都能自觉地按规则要求去做。培养儿童内化的道德行为,是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苏联一位研究者乌兹别科娃考察了学前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她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三年,用两年半的时间,对一些儿童进行研究。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