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意”是“六书”之一,它是一种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了人们的心理与语言的联系的、意会性的造字方法。对于“会意”的研究,前人做得还不够,往往局限于东汉许慎的说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新的探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都认为,“会意”就是“合意”,是“合二字三字以为一字之意”(见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基本相同),这是许慎的原意。但是,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甲骨文、金文等较早的文字就会发现,“会意”本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示词义,而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这是春秋时人的误解)之类单纯合并字义的抽象会意,则是汉字隶变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儿”是《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一,统属着两个汉字,但许慎对其解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以“儿”与“殳”之间的语音、字形联系为出发点,全面考察其能否构成部首、作为“殳”构件时的字形演变及许慎将其作为部首的原因。分析了许慎认为从“儿”部的字“儿”和“鳧”的构成及其归部问题。  相似文献   

3.
①戍(sh):《说文解字》:“守边也。从人持戈。”显然,许慎认为“戍”是会意字,意思是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边疆。其实,“戍”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象一个人在戈下的形状,所以本义应该是“用戈看守敌人”,与许慎的说法刚巧相反。“守卫边疆”只是它的引申义。《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中的“戍”是引申义“防守”。可见汉代的许慎已不知“戍”的字形和本义了。  相似文献   

4.
根据许慎转注之义例,从新的角度分析“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内涵,把握其外延,重于“意”与“义”之分,“同意”与“同义”之别,旨在完全符合许慎原意的基础上理解“转注”,并以此评述转注众说。分析其违背许慎“转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郭婷 《现代语文》2013,(4):82-85,161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说”及“文字二分说”有较详细的论述。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蕴含了许慎的主要文字学思想。正确认识许慎的文字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许慎与《说文解字》及其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7.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古代所谓“六书”造字法理论提出新的解释.“六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六书”何指,后人难以探寻.“造字”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六书”理论最早系统地提出是汉代许慎,本文根据许慎的文字学理论认为许慎所提出的“六书”是解释字义的“字例之条”,又根据古籍的语言材料论证“造”与“艁”是重文,都有排列聚合义,解读了班固“造字之本”的本意,得到唐人颜师古的佐证,从而证明了所谓“六书造字法”是后人对汉儒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谚语富有的国家,源远流长,人民喜闻乐道,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谚的古解,汉·许慎《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是为谚的音义。据段玉裁注载玄应引古注,是“传世常言”之意,是为谚的文本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给谚的定义是“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音义文相合,道出了谚语兼有民间口语性的“座路浅言”和古籍经典性的“传世常言”的丰富内蕴。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俗语涵盖着民问多种语类,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时语以及口头常用的一些成语。时人多把谚语直称为俗语,是因为在上述五语中谚语的语龄最悠久,俗话的特点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亦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种特殊会意字的术语。意指字的某一构件既表意又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娶,取妇也,从女取,取亦声”。“取”字既是“娶”的意符,又是“娶”的声符,也就是说“娶”是“会意形声”字。这些字可以说身兼两种造字法,而人们  相似文献   

12.
<正> 《说文》第一百零四部部首为“白”,下领“皆”“鲁”“者”“(白寿)”“(智亏)”“百”六篆,我们统谓之“白”部字。这一组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的小篆形体都有一个共同的构件“白”;二是除“百”以外,其他五字许慎都训为“词”。经认真研究许慎的说解,反  相似文献   

13.
(一)对于“六”书中的“转注”,自郑玄、班固、尤其是许慎提出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许慎的八字定义、两个例字,推求探索、各抒已见,然迄无的论。有的人在探求之后,一方面感到“转注”字在《说文》中没什么标志,另方面,又受到“义转”说的影响,所以仅认为“转注”是“诂训”之法,充其量不过是“用字”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注”  相似文献   

14.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许慎被时人和后世尊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字圣""字学宗师""辞书鼻祖""文化宗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汉字书千年,文脉永流传。历代学人对许慎和《说文解字》研究不辍,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说文学",又称"许学"。许慎的著作和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许慎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求字源的文字学创制之作,汉民族语言学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世界上最古老而有成就的字典之一,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关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注释、研究的著述,正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它的作者——许慎的研究,却不是那么容易,原因之一,就是记载许慎生平事迹的原始材料太贫乏、太简略。南朝史学家范晔(398—445)在其《后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汶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相似文献   

16.
汉代为了读经的需要,训诂之学始兴。这一方面是因秦火之后,典籍无存,各家搜集整理多有讹舛,另一方面也是因语言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汉语的词汇、语音,乃至语法以及汉字,汉代较之先秦已有程度或大或小的变化,成为时人阅读古籍的障碍,于是,训诂学便应运而生。东汉许慎在借鉴前  相似文献   

17.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18.
“六书”中的“转注”,经许慎定义后,对许慎定义的解释,诸家各异,不下数十种.弄清楚诸家解释的孰是孰非,谁的释义最符合许慎定义的原义,这对于理解“转注”及“转注字”的字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我们认为,许慎的排次,最为科学,它准确地反映了汉字符号产生的原始逻辑。  相似文献   

20.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