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永安 《考试周刊》2010,(44):235-236
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方式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潜能生”。加强“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不仅是提升全班学生整体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和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要求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又一挑战。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潜能需要老师挖掘,否则就会使一位优秀生流失。潜能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转化潜能生,教师既要具备想做好转化工作的自觉意识,又要工作技巧上下硬功夫。  相似文献   

3.
钱正明 《考试周刊》2011,(87):118-118
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老师应该提高英语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其实"潜能生"转化工作也是教与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有效提高英语教学中"潜能生"转化工作的必要性,并且从了解"潜能生"出现的原因和背景、培养"潜能生"的阳光心态、关注"潜能生"的课堂表现和加强对"潜能生"的课后沟通与辅导方面分析了提高英语教学中"潜能生"转化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方 《学周刊C版》2010,(3):89-90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有少数学生掉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这样的学生被称为“潜能生”。笔者试图探讨出现“潜能生”的原因,并且找出转化“潜能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潜能生转化问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棘手问题之一,做好潜能生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重. 一、转化潜能生,教师要先转变观念 潜能生往往指的是学习成绩欠佳,纪律性不强这一类学生群体.他们除了有的存在智力的缺陷,不能正常地接受和掌握知识之外,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表现为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而影响学习成绩,违反纪律.因此,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视潜能生为另类,剥夺了他们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知道,一旦被贴上潜能生的标签,他们将终日处于老师和同学的特殊"关爱"中,或歧视、或刁难、或撒手不管,即使是善意的关爱,也会使潜能生的心灵产生些阴影.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个班级中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约占15%-20%,60%-70%是属于可塑性较强的,而余下的15%-20%则就是“潜能生”了。“体育潜能生”是指思想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班级的体育成绩以及体育教学组织的开展。而新课程理念是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都有发展。因此,有效地解决“潜能生”转化问题则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潜能生转化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其转化工作是非常艰巨的。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产生了自卑心理,面对正常的学习活动时,可能出现恐怕感、畏难情绪以及自我放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余健 《考试周刊》2011,(29):173-173
潜能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思想道德和学习成绩都不容乐观的学生,亦不科学地称之为"双差生",但从发展的角度说,作者认为只要工作得法,就会促其发展,故在此称之为"潜能生"。潜能生之所以成为潜能生,根源在于其人格出现某些错位与缺失。在潜能生转化中,治"心"才是根本,只有从健全人格入手,才能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看到希望之光,这样,他们的心灵深处就会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转变潜能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永远需要懂得心灵教育的艺术,用阳光般的爱温暖潜能生,关注他们、尊重他们,创立平等、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多些人文关怀,让他们从老师、同学身上获取信心、力量和挑战困难的勇气,从失败中站起来,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相似文献   

10.
周秩榆  王浩 《课外阅读》2011,(8):124-125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习“潜能生”,文章以心理学、哲学、激励理论为依据,探讨对小学“潜能生”实施转化教育的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方贵斌 《成才之路》2013,(27):32-33
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被称为"潜能生"。"潜能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总结了几点关于如何转化"潜能生"的策略与方法,以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一、更新教育观念,关心爱护"潜能生",激发"潜能生"想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工具学科,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得好与坏,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了解“待进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转变观念,实行成功教育,实行激励机制,挖掘“待进生”的潜能。建立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家联手,填补家庭德育的“真空地带”,是转化“待进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中,我们最头痛的便是班中的"潜能生",他们不仅时刻困扰着我们的教学,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二十几年来,我在转化"潜能生"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一、尊重和关爱"潜能生",产生情感共鸣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潜能生亦如此,他们更加渴望老师的真诚相待。因此,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把更多的关爱留给他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赏识性教育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相信人人能成才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5.
潜能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潜能生心理状态是这样:自己不如优秀生,自己怎能和优生相比呢?认为自己成绩不良,理所应当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原因何在?这与潜能生长期受到师长的漠视、不关心有很大的关系.让他们在被漠视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的批评习以为常,非智力因素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转化潜能生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赵娅  吴澜波 《考试周刊》2011,(81):197-198
潜能生是指目前学习还比较困难、文化素质和德育素质方面表现不佳的一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存在学习障碍,文化课成绩较差,有的还伴有行为障碍,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本文旨在探析潜能生产生的原因,对潜能生进行转化,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盲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虽然他们与其他同学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时面对着同一个老师,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些盲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害怕,在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好像上课与自己无关,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班集体或一所学校中,学生总是有优劣之分。老师如何做好劣生(即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有三点浅见,陈述如下。一、有爱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爱心”体现在爱事业、爱学生方面。教育事业是育人的事业,老师是育人的主体,老师要做好育人工作,就  相似文献   

20.
所谓潜能生,是指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较差,但还大有潜力可挖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潜能生的转化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潜能生转化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潜能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合力作用,着力端正潜能生的学习态度,使之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指导他们不断克服心中的厌学、弃学心理和情绪。这样才能使潜能生的转化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