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他是我国稀土材料与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稀土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被学生称作“亲密战友”.他是同行心目中真正的大家。在学术界中认为.他与稀土是一体的.他总是与稀土纠缠在一起。 苏锵.这位有意无意总是想把自己隐藏在普通人当中,一生追求科学真理.以为国奉献为真正乐趣.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他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室是在1987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相关资源组建的,是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筹建的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稀土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稀土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量子化学建立60年来的历史发展进行简要评述的同时,按照基础量子化学研究和应用量子化学研究两个方面,重点地介绍了量子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现状。并就化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分子设计与量子化学的关系,以及量子化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化学的其它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量子化学在当代科学和高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量子化学在最近的将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量子化学研究发展方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稀土溶剂萃取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稀土溶剂萃取领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主要内容有:(1)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最优化分离工艺设计中的应用,(2)多组分稀土萃取分离中的三出口新工艺的设计和应用,(3)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自控软件和专家系统的研究,(4)各类萃取体系的萃合物结构和萃取机理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且多呈离子型状态存在。随着稀土元素的广泛应用,确定一个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大批量生产要求的分析方法非常必要。在PH=2.5的氯乙酸—乙酸钠介质中,三溴偶氮胂和稀土元素生成蓝绿色络合物,在25mL体积中,加入3mL 0.5g/L的三溴偶氮胂,稀土元素氧化物在0~12.5μg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以La为代表,稀土摩尔吸光系数为1.30×105L.moL-1.cm-1,有色络合物可稳定15h以上,其最大吸收峰在632~637nm之间。所测离子稀土氧化物总量结果与PMBP-苯萃取光度法及DTPA滴定法相比较,结果相符合。标准回收令人满意。用50g/L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为浸取液,沸水浴中浸出30min,即可使离子稀土的浸出达满意程度,且无任何干扰元素。  相似文献   

6.
稀土材料──21世纪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阐述了稀土的特性及其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以及发展稀土新材料的几个化学课题,就其中需加强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稀土与当今新材料产业革命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发现稀土元素迄今只有200年的历史,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年轻的一族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稀土的广泛应用也仅有30年的历史,目前稀土的应用已渗透到农业、基础工业、新兴工业、国防尖端产业、医疗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朝阳产业。小平同志曾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多的稀土储量,而且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产品的年产  相似文献   

8.
当前化学及相关学科对复杂体系(包括大分子和凝聚相体系等)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实验与定量计算的需求要求量子化学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体系,因此低标度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成为计算化学软件发展的重要热点之一。本文围绕该主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81期双清论坛研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理论化学学科发展前沿,针对复杂体系的量子化学算法,回顾了当前国内外低标度量子化学计算软件的进展与不足,提炼了在低标度量子化学算法和软件发展领域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在未来5—10年该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稀土萃取分离过程元素组分含量在线检测的难题,提出基于递阶遗传算法的RBF神经网络软测量方法,并开展所提软测量方法在某公司组分含量监测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软测量方法是可行、有效的,能较好地解决稀土萃取过程中组分含量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0.
<正>徐光宪,1920年生于浙江绍兴。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量子化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然而其稀土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可持续与高层次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在中国的地区稀土产业中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四川省冕宁县的稀土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对该县的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粗浅建议,做出展望,以求以小见大,尝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地区稀土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稀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长时间尺度分析其进口竞争格局并预测未来潜在的贸易联系可为稀土进出口国制定和调整稀土贸易政策提供参考.以稀土(HS:280530)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1990-2018年全球稀土进口竞争网络,分析全球稀土进口竞争格局、演变特征,大洲、国家间竞争特点以及对中国稀...  相似文献   

13.
周炳珍 《今日科苑》2011,(19):79-84
<正> 早在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就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左右。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小平同志的指示是对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徐光宪院士,因在稀土材料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而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对于徐光宪院士,本刊读者并不陌生,因为他曾为本刊撰文,介绍21世纪化学科学的前沿问题以及今天化学家的任务,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在材料科学领域找到突破口,开发出新型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这种材料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相似文献   

15.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也是国际争夺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2011年以来,美西方加大稀土供应链及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步伐,世界稀土多元供应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文章立足于全球稀土的全产业链视角,系统开展对稀土全产业链的国际格局现状分析与演变研判,剖析识别稀土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为构建我国稀土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20年迅猛发展的稀土磁体产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期,中国磁体企业凭借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世界磁体生产中心。本文在分析中国稀土磁体企业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董娟  郑明贵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0,42(8):1551-1565
研究中国稀土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效应对于完善稀土产业政策理论、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和实现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中国稀土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基于SBM-DEA四阶段分析方法的财政支持效率评价模型和基于面板FGLS估计方法的影响因素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区分稀土产业链前后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稀土产业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为1.313,财政支持对65%的稀土上市公司具有“激励效应”,整体达到了财政支持政策设计目标,但仍对35%的稀土上市公司存在“挤出效应”;②稀土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分别为1.145和1.377,后端的财政支持“激励效应”显著大于前端,财政支持有利于推动稀土产业链向后端延伸;③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激励效应”逐渐转为“挤出效应”,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财政支持效率,但长期效果有限;④财政支持强度与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企业规模对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具有显著正效应。本文深化了财政支持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效应问题的认识,可为中国稀土产业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1920年生,浙江绍兴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光宪与合作者在量子化学领域中,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c丌结构规则和分子的周期律、  相似文献   

19.
《大众科技》2011,(6):2-3
在黑夜不用电、不用火也能发光照明?稀土发光材料可以帮助您实现这一“梦想”。5月13日,在中国计量学院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的270余名稀土发光材料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带来了当前国内外稀土发光材料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主体方向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稀土研究的部门,在稀土资源的勘探和综合利用,稀土工业的建立以及稀土的应用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白云鄂博矿是我国最大的稀土矿床,而早期仅把它作为铁矿床。我院地质研究所已故的何作霖教授早在1927年从“铁”矿床中发现了稀土。解放以后,地质所在此基础上做了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