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都是无色剧毒气体。中学教材要求制取或使用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时,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鉴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包括部分重点中学在内)实验及设备尚不完善等实际困难。现将有关H_2S和SO_2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联合装置,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而尤以思维能力为关键.思维能力取决于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创造性.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1.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适用性.教学时,引导学生将零散化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使知识有序贮存.经常性地进行变题讨论训练.例如: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题中.往往需判定分子中是否有不饱和健的数目,而判断方法教课书中并未出现.这就需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学过程中.需严格落实双基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同时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多层次练习训练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为了准确掌握H_2S与SO_2的反应.设计如下习题:①在饱和H_2S溶液中.通入SO_2气体.反应方程为,现象为.②将等体积H_2S液与Na_2SO_3溶液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硫酸,有黄色沉淀产生,微热无酸性气体产生,则H_2S与Na_2SO_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③常温下100mLH_2S和O_2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恢复到原来状态.剩下35mL气体,请问原混合气体中H_2S和0_2各多少毫升?第①  相似文献   

3.
一、组装多用气体发生器所需器材组装一套多用气体发生器,需要下列器材:三口烧瓶一个、分液漏斗一个、铁三脚架一个、单孔橡胶塞一个、无孔胶塞两个、导气管(不同型号,见下文附图)各一支、排液管一支、铁夹子一只、乳胶管一段、尖嘴管一支。制备某些气体还要配备合适的温度计和酒精灯。二、多用气体发生器的用途与优点1.多功能。在初中、高中化学教材的实验要制取的所有气体中,除甲烷不适宜用此种发生器制取外,其余所有气体都可用此发生器制备。这种多用气体发生器能制备的气体共有15种:H_2、O_2、CO_2、Cl_2、HCl、H_2S、NH_3、SO_2…  相似文献   

4.
制取气体的仪器——启普发生器是初、高中化学实验中多次用到的仪器。它虽然能够连续制取气体,但存有价格高、笨重易损、浪费药品、不利于学生实验、难于普及等缺点。为此制作了双体连通式气体发生器。 一、优 点 制造简单,原料随地可取,易于师生制作普及,便于携带使用。能够制取H_2、CO_2、H_2S等多种气体;能得到平稳或较高压气流;便于液、固体药品的彻底分离;加药方便,能够连续使用,节约药品,造价低廉,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并能兼做贮气瓶用。  相似文献   

5.
制取并点燃H_2S气体,所用FeS一般需要经过实验室制取,反应式为Fe+S=FeS,在进行课堂演示点燃H_2S时,由于用上述方法制取的FeS反应较慢,产生的气体少,往往不易点燃。尽管用加热的办法可促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教学演示实验中,制取H_2,CO_2,H_2S等气体时,一直是使用启普发生器来进行的。 由于启普发生器体积较大,不容易更换酸液,下口的玻璃塞常粘连或发生漏液现象等,使用不甚方便。在制取氢气时,因容器为球形,气体出口在侧面,球形容器内原有空气较难排除干净,制取的氢气不纯,在点燃时会发生爆炸。为此福建晋江毓英中学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气体发生器,受到有关方面专家和广大化学教师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有害气体对实验场所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采用如下装置,进行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一、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1.打开活塞F,在瓶外将氢气点燃,小心而快速地将导管伸过三口瓶内,使氢气在玻璃管D内燃烧。2.滴入全部盐酸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可见氯气在三口瓶内弥漫.旋转点火导管,使火苗离开玻璃管,并略加快氢气的排放速度,可观察到醒目的苍白色火焰,同时湿棉球旁出现飘动的白色雾带。3.由分液漏斗注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氯化氢气体和余氯。三、实验分析1.从氯气产生到实验结束。整个装置都处于全封闭状态,故氯气和氯化氢…  相似文献   

8.
中学化学实验涉及范围广,反应种类多.许多实验易形成沉积物试管,若不处理致使大量试管弃掉,实为可惜.所以学会沉积物污试管的洗涤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基本功训练之一.下面介绍几种沉积物污试管的洗涤方法,仅供参考.一、有硫沉积物试管的洗涤做硫的性质实验时,形成许多硫沉积在试管壁上.洗涤时先用玻璃棒将S块撬出.若固化,可加热,用螺旋状铁丝插入硫中慢慢拉出.再用较浓的Na_2S或(NH_4)_2S溶液倒入试管,用试管刷轻轻擦洗(严防击破试管底部),即除掉沉积的硫.因S和Na_2S  相似文献   

9.
医院、照相馆的废定影液中含有Na3[Ag(S2O3)2],银在溶液中以配位离子[Ag(S2O3)2]^3-形式存在。由于配位离子的稳定常数很大,溶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很小,加入氯化钠溶液时氯化银沉淀不出来或很难沉淀;若用盐酸,则在酸性介质中硫代硫酸根离子分解析出单质硫,给以后的回收操作带来很大麻烦。所以,要从废定影液中回收白银,不宜用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本人经过反复实验摸索得到如下结论:用硫化钠溶液处理废定影液,生成比[Ag(S2O3)2]^3-更难离解的黑色硫化银沉淀,再借助铝热反应即可顺利达到回收白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做“卤素性质”这一无机实验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分别选用HCL和H_2SO_4做酸性环境,KGLO_3和KL的反应结果不同.(教材中并无明确指出用何种酸为介质)按常规示明,这一反应的结果应得到:黑色的碘析出,同时放出黄绿色的气体—氯气.在实验时,有的同学得到了这一结果;有的则只看到黄绿色的气体放出;有的同学看到的只是黑色物析出;有个别学生则什么现象也看不到.针对这一情况,我选用了6N的HCL溶液和不同浓度的H_2SO_4溶液做介质.做了如下实验:(见实验报告)从实验事实可以看到:用稀H_2SO_4溶液做环境,由于平衡比例关系,得不到氯气,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原理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是指该状况下一摩尔气体的体积。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正比于气体的质量。若已知某气体的摩尔质量,在常温常压下,又能测出一定量该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便可确定其摩尔体积。 二、实验步骤 1.将少量蒸馏水注入抽滤瓶中,盖上橡胶塞,打开水止夹(装置如图示)。 2.给抽滤瓶加热,至水全部变成水蒸汽后(瓶中不再有液态水,此时要特别在意安全!)停止加热,关上水止夹。  相似文献   

12.
高一化学课本上第一章红磷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存在如下缺点 :1.操作复杂 :此方法需制取氯气、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把燃烧匙移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三步操作 ,每步操作必须干净利落 ,否则要花费大量时间。2 .由于实验过程中有氯气逸出 ,造成环境污染。3.不能控制红磷与氯气的反应速度。为了克服上述弊端 ,现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一、实验装置1 .平底烧瓶  2 .内吸有浓盐酸的胶头滴管3.内盛少量红磷的燃烧匙  4.高锰酸钾晶体5 .氢氧化钠溶液  6 .烧杯  7.水止夹二、实验操作及现象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氯气的制取 :把胶头滴管内的部分浓盐…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对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只是用文字叙述了实验方法(如果在一个集气瓶里,使硫化氢跟二氧化硫两种气体充分混合)、现象(不久,在瓶壁上就有黄色的粉末)、结论(硫的生成)。没有要求做演示实验。这可能是编者考虑到做该实验较麻烦,并且它们都有毒,会污染环境等缘故。教师若按教材平铺直叙地讲授,学生亦只好去死记硬背该知识点,这是难以牢记的。为此,我构思设计了一种能进行直观演示的封闭型反应仪,用以克服前述的教与学的不足。一、反应仪的构造(如图1所示)图1A.气球  B微型分液漏斗C.广口瓶D.三通管E.玻璃管F.小试…  相似文献   

14.
按高一课本介绍的方法做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试管内含有的空气将产生的一氧化氮迅速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看不到有无色气体生成这一现象 ,且有毒气体大量从试管中逸出而污染环境 ,令师生难以忍受。为克服上述缺点 ,现做如下改进 :  一、装置  (如图 1所示 )图 1  二、操作方法1.在单孔塞上固定一段狭长的铜片。塞紧单孔塞 ,打开止水夹 ,向 U形管中注入稀硝酸至水平面 B处 ,使酸液充满 U形管整个短管。2 .关闭止水夹。在 U形管 A处用酒精灯加热使反应进行 ,等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撤去酒精灯。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将酸液压入 U形管长管…  相似文献   

15.
H_2-Cl_2混和气体在强光照射下发生爆炸的实验,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显示氯气的化学活泼性以及光能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它是难度较大的实验,其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有足够强的光线照射其混和气体,使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爆鸣。理论和实验证明,电子闪光灯是一种理想的光源,它使实验更加科学严密,而且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一、常用光源 为了产生强光,常采用燃烧镁条或镁粉、氯酸钾等配成的闪光剂,以及采用双凸透镜汇聚强烈日光等。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 (必修 )第一册中的钠与水的反应演示实验 ,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改进探讨 ,从散见于有关刊物上的改进结果分析 ,仍摆脱不了反图 11煤油层  2水层  3止气夹应剧烈 ,钠粒四溅、危险性大、生成的气体难验证的缺点。笔者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实践中 ,做了如下改进 ,并经反复试验 ,实验效果好 ,能克服上述不足之处 ,现介绍如下。1 实验装置 (如图 1)2 操作方法与实验现象(1)按图 1连接好各仪器 ,检查气密性 ,然后打开止气夹 ,从漏斗中依次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煤油及比漏斗内径稍小的钠粒。(2 )当钠粒经过煤油层与水面…  相似文献   

17.
分析: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该气体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按原教材所做的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实际上做此实验时,在高温条件下,硫还能跟铜、铁等金属(注:燃烧匙是铜匙铁柄)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而将燃烧匙腐蚀。鉴于此,要避免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做了如下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化学试卷第29题如下:“将氯气用导管通入较浓的NaOH和H_2O_2的混和液中,在导管口与混和液的接触处有闪烁的红光出现。这是因为通气后混和液中产生的ClO~-被H_2O_2还原,发生激烈反应,产生能量较高的氧分子,它立即转变为普通氧分子,将多余的能量以红光放出。进行此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导管如图示。  相似文献   

19.
SO2和H2S均为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中毒,笔者对实验装置作了改进,可以用图1所示的全封闭装置进行SO2气体的一系列性质实验。1实验装置(图1)  相似文献   

20.
[原题]一个质量可不计的活塞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内,活塞上堆放着铁砂,如图1所示.最初活塞搁置在气缸内壁的固定卡环上,气体柱的高度为H_0,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_0.现对气体缓慢加热,当气体温度升高了△T=60K时,活塞(及铁砂)开始离开卡环而上升.继续加热直到气柱高度为H=1.5H_0.此后,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取走铁砂,直到铁砂全部取走时,气柱高度变为H_2=1.8H_0,求此时气体的温度.(不计活塞与气缸间的摩擦)该题是1995年全国物理高考题中的一道计算题,分数为8分.在众多的考生中能够得到这8分的人不是很多.笔者参加了1995年该地区的高中中专评卷工作,发现大多数考生能够稍微动笔做一至两步,后面则是乱写一通,不得要领.其实解该类题目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解法是很多的.这道考题共有十六组方程可以求解.为叙述方便,我们以Z(P,V,T)表示选定研究的状态点,应选Z_0(P_0,H_0,T_0);Z_1(P_1,H_0,T_0+△T);Z_1(P_1,H_0+△T);Z_2(P_1,H_1,T_2);Z_2(P_0,H_2,T_2)四个参考点,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_1V_1/T_1=P_2V_2/T_2可开列C_4~2=6个方程;我们设:a=P_0H_0/T_0 b=P_1H_0/T_0+△T C=P_1H_1/T_2 d=P_0H_2/T_2=P_0H_0 b=P_1H_0?T_0+△T C=P_1H_1/T_2 d=P_0H_2/T_2=P_TH_0T/T_o b=P_1H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