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相较于前代类题材作品,元代婚礼杂剧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在中国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教化下,元代婚恋杂剧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剧中女性大都追求人性解放与爱情,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追求自主平等的婚恋,渴望建立于情感之上的爱情婚姻。研究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恋观,对于我们更好了解元代文人的创作心理,甚至了解元代女性形象和婚恋观念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婚恋剧中活跃着一类性行淫荡、贪婪、泼辣、凶狠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在名字、身份性行、社会关系上都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演绎元代文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难以言喻的创作心态的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3.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面对异族的统治,对于元代文人的心态后世有多种不同的揣测。如:199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的《元代文人心态》的文章中,认为当时文人对宋金都已失望,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带有若干盲目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杂剧入手,阐述了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心态.文章试图从文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多舛与杂剧中理想境界里的顺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代文人创作这一类士子与娼优爱情杂剧的社会根源与深层心理,从而把握元代的社会特征及其元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元代"婚恋杂剧"着力表现了人性的张扬,特别对女性表现出的人格独立和自主意识进行了大胆褒扬。元代"婚恋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把女性的人格自主同封建礼教的冲突提升到了一个非常显要的位置,尤其体现出对女性正当欲求和主体价值的肯定。元代"婚恋杂剧"在着力颂扬女主人公坚韧斗志和必胜信念的同时,也重新阐释了传统礼教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在元代,官印以九叠文为主,私印以花押为主,而文人书画用印自成体系。就这样,元代印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有趣局面。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元代,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无法排解受外族统治的苦闷与压抑。于是他们把精力投向文化艺术,极力想在本民族文化中找到心灵的港湾,所以这个时期的文人艺术多有复古主义的倾向。印学方面,赵孟頫和吾丘衍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9.
笔者综述了近三十年来元代文人心态研究的成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到九十年代全面铺开,本世纪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研究角度越来越深入细致,研究的结论也越来越客观公正。这将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元代文人,了解元代文学,进而了解元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元代文人地位的沦落使他们徘徊于市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矛盾.他们既受市民意识的熏陶,又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终究是一群骨子里透着"传统"二字的书生,因此,他们身上的新兴市民文化意识最终也被消融在强大的儒家传统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元散曲情爱作品中的进步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中的情爱作品将爱情从礼教的束缚和人欲的潜层中释放出来,并把它看作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要求和美满婚姻的基础,将妇女看作是渴望爱情而且值得拥有爱情的一群。本将元散曲中的情爱作品放在中国封建传统化与俗化剧烈冲撞的大环境中,并结合社会历史化以及元代人心态来探究元散曲情爱作品在恋爱、婚姻、妇女待遇等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3.
元代士妓恋爱剧和婚姻家庭剧中,塑造了大量的歌妓形象,这些歌妓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变异现象。爱情剧中,由于草原文化的冲击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尽情美化歌妓的同时,又为她们设计了理想的归宿;婚姻家庭剧中,出于传统观念的偏见,则对歌妓进行贬斥。  相似文献   

14.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15.
乔吉是元代中后期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有,尽管其以“江湖状元”自命,但绝非超然出尘的方外高人。无论是其以叹世咏隐的散曲令套,还是以才子艳遇为关目的文士风月剧,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放浪江湖与流连风月的背后,潜藏着幽咽低回的仕宦情愫,映现出才不外见的在野文人冶荡玩世的畸变心态和孤傲掘强的人格精神,清高自许和风流自期又互为表里地显现出游离于权力之外的文士阶层能动的心理调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元朝八十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对元杂剧中儒士浪子形象的解读,可以透视"剧作家"这一特定儒生群体"玩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其笔下的杂剧体现出诗骚正统之外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的陶渊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情结,是一个对儿子们充满爱怜之情的慈父。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和亲子之乐让陶渊明抛却功名甘于归隐。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也是其田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仕途流落到市井,以创作为职业是元代文人开创的新局面,科举制给读书人“金榜题名”的诱惑,成了元代文人缘起于体制的结构性心态,元杂剧是他们欲望介体的展览。  相似文献   

20.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