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第六册[题旨说明] 1.第1题,是继续培养学生默读和观察能力的练习。除继续按默读的要求让学生默读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思考,边勾画,用“说说”的形式交流自己默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2.第2题,是指导学生认识比喻句的练习。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例句,注意带点的词语,感悟例句这种写法的好处。3.第3题,是指导认识和体会量词重叠后表示多的练习。可指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出有“一面面”等的句子读读,再让学生去掉一个量词,然后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读的训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效的途径。第一阶段:初知大意,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初读课文,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语段以及疑难问题划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如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加上拼音、写出注释、读通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然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难。我在教学《古井》一课时,要求…  相似文献   

3.
说读     
说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边说边读。这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技法,也是一种能够确保高效教学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说读”作为一种课型设计,并不是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应对老师的简单的“回答”,而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长的“说”的“时”的课堂活动。它要求在朗读训练之中,让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像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说读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破除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笔者以人教版小学第四册教材为例,谈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为学生默读预备几份读的伴侣:读读看看、读读想想、读读画画、读读写写.  相似文献   

5.
师: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请同学们各自读第5自然段。先轻声读读;再默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6.
一、默读与思考同步 ,感知语言内涵“大纲”要求重视默读 ,从二年级开始要学会默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 ,默读要做到有一定的速度 ,还要学会边默读边思考。我们知道 ,一篇文章的信息很多 ,有的是重要的、关键的 ,有的是枝节的 ,无足轻重的。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边读边想 ,进行有效地取舍 ,把重要的信息收入记忆库中。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文时 ,教师可开门见山 ,据题提问 :课文讲谁不懂 ?不懂什么 ?要问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让学生带着问题 ,借助拼音默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划划圈圈 ,边读边想 ,初步感知了课文 ,…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读议讲练教学法施为群读、议、讲、练教学法又名“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产物,它的使命在于彻底革除“满堂灌”。运用此种教法,最主要的是抓住两个教学环节:一、加强预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预习的好处是人所共知的,既可以锻炼学...  相似文献   

8.
《梅花魂》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围绕一幅《墨梅图》记叙了一位老华侨爱梅花、爱祖国的故事 ,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全文以梅花为线索 ,以情贯穿于字里行间 ,将生动、具体的内容缀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因此 ,本文适宜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读的训练 ,理清课文脉络 ,弄懂课文内容 ,领悟文章情感 ,体会梅花品格 ,品出梅花之魂。一、初读感知“魂”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可让学生边默读边根据预习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②人们寄予了梅花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划 ,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 理…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重视“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平罗县教研室金富贵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之前都增设了“预习提示”(讲读课)或“自读提示”(自读课),它可以帮助学生预习、阅读、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重视“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要充分利用它,把重点放在教...  相似文献   

10.
小声自读是练读系统中介于朗读和默读之间的一种形式。它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以自我练读为主,既要读出声来,又不需放声朗诵。但它却既有默读之功,又能为练习朗读打基础。安排小声自读训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觉地读书,无拘无束地自由吟诵;还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默读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的速度。”请看新大纲对小学(六年制)各年级阅读教学中默读训练的具体要求;(见下页左上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还特别指出了不同年段对默读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近来听语文课时,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的感觉,总觉得学生没有潜心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偶发其想,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默读课文十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  相似文献   

13.
1.读读——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并整理出分析结果。这一过程应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详析。   2.“议议”——就是在学生“读读”之后,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就预习提纲所列举的问题及其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议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加深感知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3.“讲讲”——包括两方面:一是包括“议议”过程中,老师答疑析难的点拨性讲解,是画龙点睛的“讲”,二是就“议议”中的共性问题,由老师进行精讲,指…  相似文献   

14.
《大纲》规定从二年级“开始练习默读课文”,三年级“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四年级要求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到五年级则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对《大纲》中的这些要求贯彻得怎样呢?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总的说完成的不好:学生默读能力不高,默读习惯没有养成。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上,对学生默读的训练和培养抓得不经常。其表现是:没按《大纲》中各年级对默读的要求进行训练;不教给默读方法,不提出默读要求,有的不进行严格训练;课堂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达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和多种能力的目的,我们以吕叔湘、叶圣陶、张志公三老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小学语文自读-导读一品读一训练的“三读一练”课堂基本教学模式。 (一)自读。这是切入文章的第一步,要根据情况制定自读提纲,做好背景、作者及有关课文所需材料的介绍,给学生自读创设环境,制造氛围。 自读方法要因课而宜、因人而宜,可朗读、轻声读、默读等。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利用自读提纲边读边思,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文章所写内…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潜心思考。因此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由于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学生预习课文一般是先读读课文,然后围绕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再参照参考书写一写,书上却是“空空如也”。但是,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那么简单,同样要注重在书上多动笔。  相似文献   

18.
一、默读是否过早以往教材一般都在二年级才提出“学习默读”,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学生默读,是否过早、恰当?首先,“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虽然课文比较长,阅读量大,表面上看朗读能力似乎也造成高于以往的学生,但是课文长、识字多,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还不如以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默读,没有实际效果。其次,新教材识字量大,上课时忙着识字、读通课文———这必须要朗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默读。再次,默读在学习课文当中主要用于理解文章内容。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不提倡讲解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运用评价”的“四环节”单元教学,以课程单元为教学组织单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自学自研。在“四环节”单元教学中,自学自研是后边三个环节的基础。自学自研不同于一般的课前“预习”,预习是为了便于听懂教师上新课,而自学自研则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质疑,带有探究的目的,要求比“预习”高得多。由于自学自研基本上是学生独立地与教材文本“对话”的过程,对培…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读题的方法培养亦可从四步骤着手.(简称“两自读两齐读”,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加页的思考题为例,如下图) 一、个体默读题目后,画出题中的关键词 教师提出让学生个人默读题目的要求,将自己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画出来.有的学生圈出了以下几个词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圈“分成了”“和”,强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之和是长方形的面积;圈“比”“少”,强调三角形的面积与梯形面积之间的差的关系;圈第二个“和”,是为了强调问题求的是两个图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