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的感慨     
一位年轻的编辑感慨地说:“没有稿子,没有稿子!”我奇怪了,问他:“每天收到的稿子不是很多吗?”他说:“每天收到的稿子是不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象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结构,甚至是同样的词句。你知道,报上的文章,是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用同一材料、同一规格型号源源不绝地生产的!”我说:“这就怪了,大量的稿子来  相似文献   

2.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3.
稿子出来,我四次问邱培亮要他的个人账户,都被拒绝了。“不要登我的账户。”他说,“钱够花了。”  相似文献   

4.
我单位有夫妻俩同时被除名,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反面教育的材料,便向某领导“采访”,打算给某报写篇稿子。不料这位领导竟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写篇稿子,他一听就说:“你想打抱不平吗?”吓得我赶紧申明自己的动机。这位领导虽然误会了,但他这句使我哭笑  相似文献   

5.
初学报道,为使稿子早见报,我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贪黑起早地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成功似乎在与我作对,一年投出近百篇稿子,都是有去无回,我到底差在哪?一时间我懊恼极了。有一天,集团军宣传干事到连队采访,我悄悄地把苦恼告诉了他。他说:“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瞄准专栏写稿命中率  相似文献   

6.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7.
1 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家谈》节目编辑室,一位青年编辑正在赶稿子,他就是去年才成立的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我正要访问的晓阳同志,虽然相互比较熟悉,也不好多加打搅,寒暄几句后,我便坐在一位比我先到的来访者旁边。“哎,‘大家谈’的稿子真不好上呀!”这位来访者带有几分颓丧地向我比划了一下: “今年我已投来一二十篇稿子了……”他来自许昌县,是专为《大家谈》节目送稿来的。我们谈话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9.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0.
一位好编辑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一稿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事们纷纷向我祝贺,我告诉大家一个实情:获奖证里有方维学老师的一半。1991年6月初,我将采写何俊英带领联合收割机去陕甘宁割麦的消息稿送到省城一家新闻单位,被一位编辑老师“枪毙”了。我不死心,赶到西安晚报碰运气。恰巧碰到方维学老师,方老师看了稿子喜形于色:“好东西,这样的好稿有啥说的!”他放下他自己正写的稿子,逐字逐句地推敲起来。他提出“麦客王”前面应加上“女”字,使标题更加新颖吸引人。他反复推敲,收割机的颜色是“桔红色”还是“桔黄色”,他同我商量,删掉了原稿百十个字的“多余话”,使稿件短小精悍。方老师  相似文献   

11.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12.
提起河南省孟津县人武部政委李忠国,熟悉他的报道员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第一编辑”。李忠国今年45岁,在武装战线上战斗了26个春秋。五年来,他通过改、审、选稿的形式,传帮带了一批报道员,经他看、审、修过的稿子就有800余篇。报道员们说起他当“第一编辑”的故事,个个如数家珍。报道员张文说——“李政委看稿真细心’我刚当报道员那会儿,由于基础差,不懂新闻的ABC,写出的稿子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李政委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几年来,经他修改过的稿子就有百余篇之多,可以说他是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启蒙教师。去年8月15日,我写了…  相似文献   

13.
列兵小王当报道员三个多月了,“萝卜条”、“豆腐块”均未见报,他很沮丧。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组长,我不想干了,想下连队,我真笨。”说完,他狠狠地捶头,痛苦地流下了眼泪。看到他失落的样子,我说:“你不笨,你视野很开阔,文笔很好,只要满腔热忱地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我相信你一定会上稿。”小王果真很努力,他每天坚持送一篇稿子给我。说实话,他写作水平一般,内容很空洞。即使如此,每次我都坚持认认真真地读完,并鼓励他说:“有进步,写得不错,如果编辑需要这方面的稿子,肯定能发表。如果句子再通顺、精练、内容再充实一…  相似文献   

14.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5.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1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9.
凤翔 《传媒》2002,(8):38-38
“重栏目,不拘泥”,这两句话,是我几十年办报纸副刊的体会之一。 不久前,到一家报社看望一位办文艺副刊的朋友。他正在为一篇稿件嘬牙花子。他说,这篇稿子不错,有可读性,但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既然稿子不错,又有可读性,您阿必让栏目限制住呢?刊登时,  相似文献   

20.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