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时4个余月的“寻访长征路”采访结束了。回想那刻骨铭心的120多个日日夜夜,我是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在寻访长征路的采写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抽时间记日记,有时实在顾不过来,就改作写周记,下面是“寻访”结束后整理的其中的几段。  相似文献   

2.
罗开富的名字是和“徒步重走长征路”分不开的。这一新闻活动最早的策划开始于1982年9月,当时《经济日报》正筹备创刊,罗开富提出了重走长征路。最初的主要想法有三个:一是他在云南记站,但过去是个军人,自196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采访中接触了很多老红军;二是发现老红军很惦念长征途中曾舍生忘死支持和帮助过红军的人民群众,希望有人代他们去向乡亲们问个好;  相似文献   

3.
去年五六月份,我作为“长征战场巡访”小分队成员之一,全程参加了整个采访活动。在为期40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和战友一起巡访长征战场,着实体验了一把当记者的感觉。苦尽甘来出佳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当我踏上长征路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相比70年前红军来说,这点苦已经不足挂齿了,但即便如此,长征路上的苦仍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体力之苦。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长征路上,路难行走,天气恶劣,我们车步结合,常常是一天下来,有大半天时间用于赶路,只有小部分时间用于采访。二苦肠肚之苦。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在长征路…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长征”也因此成为中国新闻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之相应,各种纪念活动与策划报道也纷纷涌现,而在众多纷繁庞杂的媒体活动中,“重走长征路”的策划报道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从年初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就开始在媒体上热闹起来,各种目的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驴友’重走长征路”、“网上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看交通”、“自驾车重走长征路”、“‘学生军’重走长征路”、“双胞胎兄妹向往长征路”……“重走长征路”在一些人眼里显然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想往里面装。有些媒体在宣传“重走长征路”活动时,存在把严肃重大问题琐碎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如有的媒体在报道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时,专门“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些“彭德怀侄女给纪念碑挑错字…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的宣传队”任国雷,辛君奋1996年5月一个雨后的清晨,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几位年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就要踏上长征路的万里征程了。王平、李德生、杨成武、刘志坚等老将军,特意从城里赶到西郊,专门给这些比他们晚出生半个世纪的年轻人送行。他们把...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是个热门话题,眼前、耳畔不断出现着“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情”的宣传,各个媒体各部门都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发挥特长、淋漓尽致地去报道。  相似文献   

9.
5月上旬至中旬,昆明陆军学院组织800余名毕业学员,追寻当年红军长征在川西的足迹,以现代条件下高寒山地作战为背景,进行“重走长征路,培育战斗精神”的综合演练。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的感悟力和执行力。[编按]  相似文献   

11.
作为编辑,在“重走长征路”的日子里,我格外留心长征途中的报刊。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陈列馆”里,我有幸略知一二。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后,由于处境非常困难,原在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大部分停办。但为了继续宣传党的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武装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红军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鼓舞斗志,党仍坚持编印了一些油印报刊,主要有: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部《红星湖、《前进》报(杂志)、红1军团油印的《战士》报\《战士》快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  相似文献   

12.
9月间,“新疆残疾人重走长征路”活动一结束,五名“长征”队员(包括一名随队记者)顾不得休整,又投入扩大战果的新的战斗。他们在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报告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各族干部和群众进行汇报。在一  相似文献   

13.
黄小裕 《新闻实践》2006,(11):22-23
2006年3月到10月,浙江卫视携手国内8家省级卫视和长征路沿线近百家媒体,以及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浙商杂志,策划推出了大型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报道团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历时6个多月,跨越8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通过重走长征路,寻访在长  相似文献   

14.
8月1日,我乘坐沪昆高铁,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开始了长征沿线省级党报联盟“重走长征路”大型采访贵州段的活动. 一到贵阳,未作停顿,我随贵州日报同仁便直奔黔北重镇——遵义市.要知道,此次采访的重头戏几乎都在遵义地区.1935年初,对红军长征具有决定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遵义,也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孙健伟 《北京档案》2016,(10):45-4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是一幅波澜壮阔、无坚不摧的历史画面,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自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至今,已整整80年,回顾过去,由得感慨万千。虽然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有着永恒不变的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今年10月,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档案文化”栏目特别策划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通过品读尘封档案中的长征,追忆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与广大读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相似文献   

16.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推出的“美丽中国秀美江西微寻访”活动,首站在赣州。“微寻访”,自然少不了玩微博,微博可以让更多人参与频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从年初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就开始在媒体上热闹起来,各种目的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驴友’重走长征路”、“网上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看交通”、“某某集团‘重走长征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自驾车重走长征路”、“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16,(15):21-24
我有幸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重温长征史,重走长征路”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四川行活动,感到收获很大。硝烟虽已远去,但长征精神丰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对我们当下的实践工作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群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地市报都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的“薪火相传长征路”接力采访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严洁 《青年记者》2006,(22):16-16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