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知识论对课程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海 《江苏高教》2004,(3):86-89
在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价值取向上,现代知识论者和后现代知识论者表现为不同的观点、看法。这些不同的观点、看法影响到人们对课程的处置、实施等,影响着人们的课程理念。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的合理之处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4.
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 爱情的完美论者调查结果显示:爱情的完美论者的比例约占总数的50%。显然,这种观点体现着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共同想法,甚至可以说它是校园爱情的主流。对于爱情他们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师生涯发展研究的主轴是按照教师的年龄或教龄来划分他们的生涯发展阶段,即理论界强调的周期论或专业发展阶段论.周期论者认为个体的发展任务和年龄相一致,发展任务随年龄的不同而改变;阶段论者以一些具有共同心理特征、态度、需求等作为划分生涯发展的依据.在研究发展趋势上,生涯发展的动态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多学科、系统化、综合化的研究方法成为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切萨雷·贝卡里亚到底是功利论者 ,还是报应论者 ?”虽然是个老话题 ,但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争论不休 ,文章从刑罚权的起源 ,刑罚权的行使、刑罚的目的三个方面 ,即贝卡里亚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 ,从而确证出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是刑法史上第一个倡导法律报应 ,第一个把报应论与功利论进行折衷的一体论者。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现象的新理论,为研究语言以及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模因论作为理论依据,对网络语言模因进行分类,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网络语言模因发展的外部及内部原因。以期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的相容性历来是伦理学领域探讨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相容论者认为,如果决定论为真,人就不可能具有自由意志;而相容论者则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不需要排除决定论。各种论点的建立都是围绕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的。"行为者有可供取舍的多种可能性"与"人是行为的终极源泉",是这个讨论中对于"自由"的两个主要的传统理解。当代相容论试图从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或社会性的角度来超越这两种对于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囿于诸种认知偏差以及判断不当,尚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重视与加强大学教学论研究,盘点起来主要有"无用论"和"替代说"。对这些"反对声音"进行回应与批判,不仅有利于澄明误区,为开展大学教学论研究扫清障碍;同时亦在回应与批判中助益人们对大学教学及教学论的理解与认知,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重视与加强大学教学论研究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集中了布热津斯基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内学者对该书五大核心观点,即"俄(苏)社会主义移植论""大简化理论""商业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衰亡论"开展了批判研究。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概貌,是我们回应这种批判的反面教材。综合考察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要么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无知,要么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连绵不断的危机和抗议活动,已经使这些观点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1.
自《避免"所予的神话"》一文发表,麦克道威尔对其之前所持有的概念论进行了改造.他以直观内容代替命题内容,以此来回应非概念论者所提出的概念内容与知觉内容之间区分等方面的诘难.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考察新概念论立场的自洽性及其对非概念论者诘难的回应:其一,知觉经验在何种意义上是概念化的;其二,其是否解决了非概念论者在知觉经验现象上的诘难;其三,在此情形中,知觉经验的认知角色应该如何理解.根据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说,麦克道威尔的新概念论作为一种状态概念论版本,避免了内容概念论遭遇的诸多诘难.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论为人们理解当今社会问题和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本文简要梳理了该理论主要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并以草原环境退化实例来分析社会建构双方的交锋与纷争,旨在探索社会构建理论在理解人类世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格调论唐诗学走向深化的主要标志,是对唐诗体格的精微辨析,以及对唐诗演变进程的清晰勾画。与此同时,唐诗范型全面细化和接受视野走向开放;在处理诗人才情与唐诗格调的关系时,对才情重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远超此前的格调论者。整个过程不断趋于精微、不断走向完善,但也标志着格调论唐诗学逐步走向蜕变。  相似文献   

14.
古代分权制发展到现代遇到了主权论者的挑战,主权论者认为权力不可分割,即使在古代,权力也只掌握在一个阶级即贵族阶级手上。为应对主权论者的挑战,新的分权理论应运而生,它用于解释即使权力掌握在一个阶级手上,但它仍然制度性地分散到各个国家机构中去的现实,这就是现代西方的"机构分权"论。对于这一理论,洛克贡献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孟德斯鸠贡献了司法权的独立,美国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8,(2):37-43
对"应当"概念的界定是伦理学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在《伦理学方法》第一卷第三章中,西季威克通过对常识的反思以及对两种自然主义伦理观点的反驳,否定了把"应当"还原为一种欲望的作用的观点,而认为该概念在根本上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要求和命令,并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被进一步还原分解的简单概念,只能凭直觉把握。西季威克对"应当"概念的这一理解具有一种义务论的特征,使他在根本上区别于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思想家。而通过西季威克对密尔的功利主义证明的反驳我们看到,这种义务论特征实际上是西季威克为证明功利主义理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山脉模型"、"课程与教学论的‘椭圆焦点’模型"、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和分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圆锥体"堆积模型关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从对现代性的内涵分析入手,认为基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在对待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不同理论流派对其做出反思和批判时,对现代性的命运主要持有两种观点,即终结论和未尽论,并对这两种观点分别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两种高职教育定位观的理论辨析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高职教育的定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高职教育是一个层次,即专科层次;二是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即是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即两种观点都承认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哲学基础不同,层次论者持的是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类型论者持的是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因此,要进行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需要将两种哲学观点相统一,将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相统一,并达成一种和谐教育。另外,高职教育是定位为一种类型还是一个层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职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初论: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教师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目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教师是工具的使用者",这是技术工具论在教师与技术关系问题上的体现.这种认识能够解释微观层面有关技术的教学应用的很多现象或问题,但是,"工具论"的理所当然性却遮蔽了技术对教师本身的深层次影响与作用,从而导致人们在事关技术时代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上,认识与实践都陷入诸多困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原理为依据,借鉴技术哲学关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教师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揭示出教师与技术之间内在的一致性.这种认识超越了技术工具论的流行观念,打破了"工具-操作者"的认识格局,为重构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引导人们重新认识教师在教育技术创新推广中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与发展途径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还原论表现出差别的时候,常常会顾及到的概念。但是,"随附性"和"还原性"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即便是还原论者也可以承认"随附论"的基本观点,因此"随附论"并不能给非还原论提供理论支持。而更为重要的是,"随附论"涉及的"对混杂世界的禁止"问题亦为"投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恰恰与以非还原论为代表的实在论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