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之上,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并且评价两位译者在美感传递尤其是意象再现方面的表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想成功地传递原作中的意象,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充分理解原作,尊重原作,不做过度修饰。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审美及表达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视觉与心理对译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视觉局限及心理暗示的影响,尤其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对源语的理解、分析及翻译都会有所偏差,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视觉心理机制来规范和指导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真 《文教资料》2009,(23):40-42
本文作者针对文学译者如何实现在译作中对原作美的把握,从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在文学翻译语言中的体现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视觉思维是在视觉感官基础上借助视觉意象展开活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插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视觉思维的重要途径.在理解和制作插图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观察、视觉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建构图形语言的视觉构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适当地补充插图以及鼓励学生绘制插图等策略,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  相似文献   

8.
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在分析表现主义绘画《呐喊》的视觉意象有三个明显的合理性,即视觉思维直接源于感知的探索性;运用《呐喊》的视觉意象进行灵活操作的想象性;由画面的视觉意象产生的顿悟,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意会画面的深层表达,转化为现实和有效的知识的创作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字体与排版的意义及插图的意义两个方面对Winnie-the-Pooh中英文版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问题。研究发现:当儿童文学多模态语篇被翻译之后,其多模态元素可能发生变化,原作中的某种突出性特征在译作中可能由另一种不同的模态进行表达;译作中的插图可能同原作的插图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译文目标读者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原作中图文共建的意义在译作中可能丧失,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弥补。因此,儿童多模态叙事语篇的译者应有一定的视觉素养和儿童本位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0.
诗歌意象的叠加组合,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意象叠加就是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诗歌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意象表达方式,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1.
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关人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富于视觉经验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动英美人的形象思维成为化解障碍的关键。绘画作为一种介于文字与视觉之间的叙事形式可以对原诗视觉经验进行有效还原,使英关译者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完成词汇与图像的对应,帮助英关译者形成对原诗歌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符际翻译方法辅助语言翻译,从而达意传神,以达“等效”。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后现代信息时代,图像的无所不在和对文字空间的挤压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身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以北京,伦敦申奥宣传片为例,证实了影像符号即一种非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融合进而得以阐释的翻译行径。这不仅为译者开拓了思维,挣脱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亚琳  陆军 《海外英语》2012,(13):161-162,164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性"、"整体性"和"闭合性"等原则。诗歌翻译从审美过程来讲即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从格式塔意象的角度对古诗意境进行再造,有助于译者整体把握全诗的意蕴,有机统一译文语言结构,重构诗人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4.
创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图形语言表达形式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创意图形在图形视觉心理的传达方面有着较强的传播优势。正是由于人的视觉心理所惯有的对新形态猎奇的本能和天性,使得创意图形给人以新颖、独特且又耐人寻味的审美体验。创意图形在图形视觉心理主要表现在视知觉感应、视觉心里接受等几个方面,研究创意图形的图形视觉心理传达优势的目的旨在丰富图形设计的表达语言及其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5.
电影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手段,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运动的视象美。电影的视象美以人为中心,也包括景、物、光影、色彩和构图。电影艺术家正在一定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赋予这些视象元素造型表现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美学中,对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有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8.
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语言转换模式虽然实现了格式塔心理学与翻译美学的完美结合,却没有规定格式塔意象图式的具体构建细节。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剖析,笔者发现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涉及受众主体的审美心理和译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源文本格式塔质的还原程度与语言节奏的审美功能、文化距离的动态平衡及整体意象的对等转换密切相关,从认知层面对格式塔意象进行细节描述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视觉具有两种先天能力 ,一是视觉认知 ,一是视觉感受。前者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它指向概念、逻辑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科学 ;后者主要表现为主观视觉心理感受 ,以满足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艺术。人类文明进程既是对五官的“人化”,也是对五官的“异化”。在科学界的人群中 ,视觉认知力虽然得到了空前开发 ,但视觉感受力日趋钝化 ;在艺术界的人群中 ,视觉感受力虽然丰富 ,但视觉认知力萎缩。其结果最终导致逻辑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割裂 ,造成人性缺憾。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搭起一座人性回归的金桥  相似文献   

20.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JewelStair’sGrie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