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事业进入多媒体融合时代。在多媒体融合趋势下,传媒事业对于编辑记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在介绍多媒体融合趋势下对于编辑记者素养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数据新闻的出现,给新闻的传播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为新闻传播的未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数据新闻的出现,预示着记者的角色要进行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数据新闻对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记者角色转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市民担任记者采写新闻的新闻网站在韩国、日本出现,市民踊跃参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如韩国的"Ohmynews"、日本的"JanJan"。这一新事物已引起新闻业界的关注。去年6月,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今日美国》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Ohmynews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它在韩国是如此受欢迎,卢武铉就任总统后第一个接受采访的媒体竟是Ohmynews。" 《圣何塞新闻纪事  相似文献   

4.
张宇 《采.写.编》2020,(1):100-10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传媒行业工作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媒介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传统新闻编辑记者的角色也在发生悄然改变。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价值的基础和关键,而记者编辑只有准确定位自身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才能促进新闻报道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然后论述了编辑记者提升新闻策划能力的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郑一卉 《新闻界》2013,(12):77-80
公共新闻运动为美国记者打造一个新的身份——"公民身份",但此新身份并未获得美国新闻界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它与新闻专业主义发生了冲突。新闻专业主义仍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内在逻辑,逾越和颠覆新闻专业主义的企图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文艺型记者     
近年来,美国新闻记者出现一个新的流派,他们借用小说家的手法来搜集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又不失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学者称他们为“文艺型记者”. 文艺型记者不同于小说作家,他必须做到报道准确,而他所刻画  相似文献   

8.
<正>起码至今为止,新闻是靠记者跑出来的。在美国,不论何时何地出现重大新闻,总有记者迅速赶往现场。不过,记者再能跑,终只有两条腿。开着采访车,也只能多四个轮子。在黑压压的摄影与摄像机前,记者经常为抢一个好镜头而打得不可开交。这时,记者常感叹:要是有双天眼该多好啊,有了天眼,便什么也逃不过记者的眼睛了。为记者装上天眼,或者干脆由无人机代替记者抢新闻的大门已经开启,最快在一二年内,美国将出现新一代的"无人机记者",或者为记者装上天眼。  相似文献   

9.
记者编辑是新闻行业重要的发展因素,在新闻报道之前,需要开展新闻策划活动,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保障收视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媒体融合的趋势逐渐明显,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记者编辑的角色也出现了一定的转变,记者编辑只有抓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做好新闻策划工作,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本文结合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做出解析,期望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穆静 《新闻世界》2010,(7):222-223
新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媒介环境。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为记者新闻采编及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方面,也埋藏着不利的种子,比如信息驳杂、真假难辨,新闻容易流于表面化、相互效仿抄袭等。本文通过系统地对媒介融合环境给记者带来的利弊分析,探讨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及记者如何去应对这些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重”,在这里是个重音字、多音字,也可以说是重要的重,就是重重的谈,也可以说是重新的重,就是反复提出的意思。 为什么要重谈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呢?这是我们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需要;这是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的需要,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需要。 新闻职业道德,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魂,有了这个魂作支撑,我们才能多写佳作、多出精品;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建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一种趋势 当固定的职业集团形成以后,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促合下,形成了职业道德规范,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也是这样。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最早提出在西方,开始是美国,它是在大众化报刊出现以后黄色新闻泛滥成灾,大大损害了公共利益和新闻界声誉后提出的。为了挽救新闻界的道德危机,新闻界进行了反省和改造。到了二十世纪,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新闻职业道德守则,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1923年制订了《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会1934年通过了《记者道德律》。1953年,英国成立了报业评议会。评议会继承了英国法律审判的体制。在评判新闻人员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判例,成为衡量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行为的标准。至此,新闻职业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在报纸评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记者点评。 记者点评超越了报纸评论的常见文体,诸如不署名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编后,署名的专栏评论以及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的新闻述评和新闻分析等等。 记者点评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新闻图片不仅以一种复制的方式记录着记者所见,一张图片的内容选择还承载着记者的行为动机。有的记者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不惜弄虚作假,导致新闻摄影伦理危机的出现,而危机所体现的就是记者在各种利益权衡之下的伦理选择以及当今大众消费的新闻娱乐化、景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背景下,很多行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新闻行业在发展当中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主流趋势,打造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这种形势下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其不仅需要满足更高的新媒体发展需求,还要迎合受众的需求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面临的挑战,对其做好新闻采访的途径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并购是出版集团面对新市场挑战而采取的的新途径.2006年美国出版业的并购新闻不断,根据美国出版业调查媒体JEGI(Jordan Edmiston Group.Inc)对11个大出版集团连续的调查报告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传统与网络出版业并购出现了新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晚报都市报市场化经营的过程,记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出现了新倾向。他们在记录报道已发生事件的同时主动去发掘可能成为新闻的素材。编辑和记者的分工已不太明显,出现了二者合一的倾向。记者角色的转换既有受新的新闻理念影响的原因。也有报社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因。这种转换在给媒体和记者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8.
杨春梅 《新闻前哨》2010,(12):28-30
纵观近百年社会事件新闻传播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新闻生产者的大众化演进趋势。伴随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文人办报”到“群众参与办报”,从新闻通讯员、新闻报料人再到“公民记者”.新闻生产者大众化的演进趋势日益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及新闻业态。探寻新闻生产者大众化演进趋势,认清公民记者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发挥公民记者传播新闻的积极作用,规范公民记者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迅速增长,新闻记者队伍不断扩大。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新闻媒体及其记者也承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近些年,在新闻记者队伍中也出现了种种让人们难以接受的不良现象,记者职业道德水平呈现出严重的滑坡趋势。因此,考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现状,寻求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20.
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正在逐渐整合到网络之中,某个记者、某家媒体都将面对原有生存环境的改变。虽然新的网络媒介环境大大扩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也催生了新的新闻体裁、运作方式,但是也带来或加剧了一些不健康的新闻传播现象,比如假新闻甚至谣言传播更加频繁,新闻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更加突出,记者自身的定位也出现一些困惑。适应环境,看清问题,准备迎接新的机遇、挑战与竞争,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