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与"虚用"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理念上探索"精神性的意味"之相关内涵,从"意味"着眼"形式",再从"形式"追索"意味",视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为一种"生命形式"的表现,一种富于更高度精神性之意味与富于灵活空间形式美学的艺术表现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精神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健康是心理学研究日益重要的议题,从人的精神性的角度来反思和理解精神健康,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与精神疾患相对应的精神健康、被等同于心理健康的"精神健康"、与灵性和生命意义相关的"精神健康",第三个层次与人的精神性发育密切相关,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完整存在,精神健康应当指向"完整的人"。以此反思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将精神健康纳入其中,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和补充,关注自我的精神性发育,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4.
正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石。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教育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中国教育的困境以及塑造本质价值之人两个方面入手,剖析精神属性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现阶段中国教育之困境"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的未解难题之一,是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的。其虽然针对的是科研层面,但是归根结底落实到的还是教育。钱学森口中的一个"大师"的定型,需要先天因素和后天交系因素,那何为教育应当培养的人?有学者基于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将教育培养出的人分为工具性、人文性、精神性三个境界。但如今的中国教育在面对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性和物质性需要,这是物质鼓励的人性基础;人又是精神存在物,具有精神性和精神性需要,这是精神鼓励的人性基础;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的交互作用,是提高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交互运用规律和方法实效性的前提基础。既要看到人的自然性和物质需要,又要看到人的精神性和精神需要;既要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作用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互补功能,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从哲学视角探究以人为本思想之"人"与"本"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把握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了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新篇章,积累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义命分立"奠定了日后儒学精神之方向,促进了古代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挺立。孔子以"义"为"礼"与"仁"的理论枢纽,将"义"视为求正当和立公心的人的主宰性因素,将"命"视为人生自觉意识之无可奈何的限制性因素,从而树立了"义命分立"的哲学立论。孔子有意悬置"命"的客观性限制,提高"义"的任重道远的精神性自觉价值,在先秦诸子背景下完成了儒家的第一次轴心突破。  相似文献   

8.
从以仁为标志的单个的人,向以仁为关系的人的群体,再向集群化的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是内存于孟子家庭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发展轨迹。孟子视域中的"家"有着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存论结构,赋予个体常态化的生命展开路径。因此"家"虽然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呈现出"齐家"与"弃家"的内在张力,但基于客观性伦理力量构建的现代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体独立自由的完满生命秩序两个现代性转向,有理由相信,传统之"家"最终会借由个体交往的精神性联结,赋予"家"现代生命共同体大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丁钢 《现代教学》2013,(10):79-79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生物性生命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差异的生理性存在,是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性生命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超越动物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价值性生命是人对生命终极目标的追问,是对“为何而活着”的无限探寻。人不能只是停留在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上,更应该追求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历程中,人的生命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教学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通过智力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就道路。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教学“人为”的活动特征和“为人”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除孟子之外的先秦诸家所说之"气",仍然是属于物质性的。而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通过分析《孟子》的文本,再结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似乎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  相似文献   

14.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的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主导性固然不可任意更改,但离开了人的健康发展,社会也不会健康有序。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也是为人服务的,人最需要健全的是精神性,本文从道德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构建人的精神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一、纺织、玩具类 1.中国服装之都--宁波 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路"的起点之一,是中国著名的"红帮裁缝"故乡,在中国服装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中国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套西服、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都出自宁波人之手,中国第一所服装学校也是宁波人创办的.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是汉语复句理论的滥觞之作。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语复句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句读"之学和虚词研究的渊源关系。现行汉语复句理论之"名"是借源于西语文法的、而其"实"则是根源于中国传统"语法"观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游"美的原始胎记"游"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自"游"最初产生时就已蕴涵。游的初文写作:"斿"。从造字的初形看,"游"乃人执旗子之形。"游"之本意,许慎《说文》云:"游,旌旗之流也。"[1]意思是说,"游"是指旌旗在风中的自由流动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游"字作了进一步解释:"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2]段注的"旗之游",认为游的本义依然为飘动的旌旗,后引申为旗上连缀的飘带的统称。飘带是作为飘动的飘带而被先民理解的,在先民那里飘  相似文献   

19.
王德军 《红领巾》2004,(4):32-34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根源于人的本性,是构成人的各方面的质素、成分.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同时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各个方面,但决定人的素质的根本是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和精神创造力.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宋金时期是中国戏剧观念转变与曲唱理论产生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以表演为主的"剧"观念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曲、舞在戏剧表演中成分增加了。对于"曲"演变历史的回顾与记载,反映了中国戏剧观念正于此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与这种观念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中国早期曲唱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