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离散和连续这两个语言学概念出发,探究了人类的趋同、趋异和联结的三个认知方式在语言修辞中的表征;尝试性地提出了修辞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具有美学功能,而且它们当中有很多同时也具备不可忽视的认知语用功能,修辞方式实际上是人类认知和表征世界的手段.通过对英汉语辞格的分析,在修辞维度探究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离散、连续认知方式以及常见修辞手段背后的深层的认知语用理据,旨在对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段有一个全面多维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多纬度视角的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范畴化过程中既形成原型范畴又形成文化定势。因此人类对意义的认知与原型、定势都有关。原型被称为是一类事物中的“最佳样板”,是人类对意义认知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有助于我们对意义的认知范畴化。而文化定势是人类思想范畴化的一种复杂形式,它局限于特定社会中的人群,使他们对意义的认知在主观上产生固化。如果用认知的观点审慎地看待范畴,就会发现原型是人的思想表现的认知参照点。所以对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来说,同一范畴中意义的认知可能会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的原型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对比分析原型范畴理论和古典范畴理论的区别,可以归纳现代范畴理论的优点。通过语言中的原型范畴实例论证可知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通感隐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简述通感隐喻的概念、认知规律后,重点探讨了通感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及其构词功能,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对新生群体进行范畴化形成词汇的过程中,会运用到隐喻、转喻、连续转喻、隐转喻和类比等多种认知机制。其中转喻占70%,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在这些认知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语义原型范畴得到了扩展,不同范畴之间产生了互动,有些词汇还需经历再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范畴是认知的基本概念,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对两者的阐释和比较,本文指出两者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以及它们对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具有明显的认知性。它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实现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学角度来看,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对于认知对象必须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如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观念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们就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亦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建和储存。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认知活动,也正是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能力。范畴化的过程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结构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模糊而非简单明确的认知过程。范畴边缘模糊性有不同的侧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面是语境依赖性。范畴的内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认知与化模式加以组织,并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语境变化及化模式对范畴原型理论的影响:原型及其整个内部结构的语境依赖性;语境、情景及认知模式;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分,而通感则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论述从而说明语言的界性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鹏 《考试周刊》2009,(9):53-54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中,原型范畴理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将词汇的教学与记忆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中,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果。文章简介了认知语言学和原型范畴理论,并阐述了此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孟宏 《教育探索》2007,(11):43-44
经验主义语义观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和隐喻等对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1,(3):52-58
日语音声动词表达的基本语义属于听觉范畴,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通感用法去表达其他感觉领域的语义。音声动词通感用法既符合通感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感觉转移大都符合"近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低级感觉修饰高级感觉的特点,同时反向转移的用法亦客观存在。从产生此类通感用法的认知原因来看,隐喻始终处在核心地位,除此以外转喻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着重从英语词汇的教学与记忆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影响,英语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将词汇的教学与记忆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中,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