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事实的本质,硬挖、硬扭出一个角度。找角度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准确把握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与本质的联系。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而本质是事  相似文献   

2.
新闻故事化一方面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不仅模糊了新闻与故事的界限使假新闻有机可乘,而且影响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角色,更直接影响了新闻叙事结构的简洁性,使传统的新闻观念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3.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与活动,十分重视沟通行为,强调“形象观念”。在公共关系中,良好的沟通行为表现为日常人际交往中有礼貌。有涵养的交际行为。“形象观念”则表现为行为者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公共关系所强调的良好“沟通行为”及“形象观念”正是新闻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所需要的。记者、编辑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开放的人际关系氛围之中,时刻在同各种年龄、职业及不同层次的人们打交道。社会交往是记者有效进行采访报道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直接关系着采访报道的成败。因此,记者为了使报道取得成…  相似文献   

5.
韩丽 《记者摇篮》2008,(7):53-54
笔者从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强化报纸特性的思想、让读者参与版面活动的观念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版面观念的理解。 一、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 如果把编辑记者的工作称为“个体劳动”,无论是对来稿或新闻素材的取舍,还是提笔撰稿,都是以编辑记者的个人判断为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想点子是编辑的魅力所在,一个称职的编辑,往往能够吸引一批记者和通讯员在自己周周。他们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编辑脑袋中装有不少好、新、准、绝的“点子”,对记者、通讯员谈的情况,哪些值得一写,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要变换角度,他们都能说到“点子”上,叫记者、通讯员心服口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搭档配合。那么,是不是说编辑的水平就比记者高呢?记者和编辑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谁水平高,谁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作为编辑,正因为处于承上启下,内外结合的位置,相对地说,他对编辑部的编辑意图了解得多一些,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取向明确一些;相反,记者、通讯员在基层的时间多,对实际了解得多,掌握的新闻线索也比较多。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二者能够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就能相得益  相似文献   

7.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8.
“甘当无名英雄”,“兢兢业业为他人做‘嫁衣裳’”。与张万象同志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讲。 记得,有一次在与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座谈时,张万象同志讲,“当编辑就要有牺牲精神,否则当不了好编辑”。到今年,张万象同志在新闻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编辑工作,要说“牺牲”,张万象同志“牺牲”够多的了。经他组织编辑的稿子究竟有多少,好稿有多少,现在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  相似文献   

9.
德国诗人哥德有句名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情才有味。写诗写词是这样,写新闻也是同理。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范敬宜同志甚至把激情视为记者的生命。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我甚至认为激情也是编辑的生命,缺乏激情的编辑绝对当不好一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失真,有采访、写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工作方面的原因。编辑虽然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但若不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多核实,不仅会让错误从自己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错误。编辑就是新闻的“把关人”,如果把关不牢,就是他的失职。  相似文献   

11.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与编辑,可以说是“卖方”与“买方”。记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稿件,总是希望编辑能“买”。有时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真有点象推销员;还有,记者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编辑部,希望他们能“来料”加工;或者搞点“计划”内的,来个“包产包销”。然而,“产销”矛盾总是很突出,一条稿子发到编辑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被“买”下。近年来,有人说我们分社(编者注:新华社安徽分社)已开始出现“卖方市场”。这话言过其实,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产品”销路不  相似文献   

13.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因此,不论对记者还是对读者,编辑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对记者来说,辛辛苦苦采写出的报道,在编辑手里能不能顺利过关,直接涉及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否在版面上得到体现;作为读者,能不能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很多人羡慕我们这职业。其实,记者、编辑总是在为他人“作嫁”,写别人,宣传别人。 如果想发财,当个什么“阔佬”,腰缠万贯,穿金戴银,就不要去干这营生。除了一两百元薪水,别无其它;整日内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写点“外稿”,一是看外报关照不关照,二是十有八九要“枪毙”,发表了也就十几块几十块稿费,可怜巴巴,抵不上个擦皮鞋的。 如果想成名,就更不要干这一行,不仅没有什么“记者家”“编辑家”等桂冠,终日不是东跑西颠,精疲力尽,磨破嘴皮;就是埋首纸堆,为缺乏好稿发愁,为自己付出心血不被认可发愁,为文字惹出官司发愁……况且人的名望再大,总有限度,总有它达不到的“死角”。袁枚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好名也。”好名本身不是坏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甘为人梯编辑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我以为是甘当人梯。编辑好比是个裁缝,是为作者或记者做嫁衣裳的。一篇好稿发表了,一本书问世了,荣誉归于署名的记者或作者,编辑只能当“无名英雄”。这是办报刊或搞出版的需要。有的编辑常感到当编辑“亏了”,这是由于从个人一时一事的得失来考虑的缘故。当编辑的,不妨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多想一想。  相似文献   

17.
范炯 《编辑之友》1991,(5):55-57
看到命题,许多人会诧异:为人作嫁者有何独立观念可言?接好活、“把好关”、少出错,才是编辑的本份。对此,我不以为然。不长也不短的编辑生涯使我强烈地感到,编辑不但要有编辑的品德、编辑的素养,还要有独立的编辑风格。而编辑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编辑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出版业对它的认同。何谓编辑观?我认为,这是一个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确认,对自己人生兴趣的把握,对自己职业内含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服务对象的体悟。下面,分四个方面坦露我的编辑观。  相似文献   

18.
“特别报道”是《经济日报》一个名牌专栏.创建当年就被中央台、中央电视台摘播达60余次,收到了读者数以千计的来信来稿。那么──特别的策划意识好的策划往往是一个栏目能否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通常报纸的做法,编辑工作大多局限于把记者的稿件编编就完事,编辑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特别报道”专栏中,这种编辑与记者间普遍存在的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则倒了个个儿.编辑将策划的主动权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主动贴近生活,广泛搜寻新闻线索1解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意图、要求去迅速地安排有关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9.
端记者、编辑的饭碗,常遇到一个头疼的事儿,就是“关系稿”。弄得不妥当,会使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对此,笔者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关系稿”一般来自几个方面:首先,自己身处这个凡人世界,除了父母兄弟儿女,还有上级、同事、同学;还有同乡、亲友、师长。这些关系名正言顺,充满着友爱与温馨,他们见“自己人”在报社当编辑、记者,拍胸脯说:“我某某在报社,这稿子保险登!”其次,“关系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仅使我国经济充满了活力,使思想、理论、文化科技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而且使许多各条战线上名不见经传、学历不高的“初出茅庐”者双手发痒,跃跃欲试,并且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在我们新闻界,不少生活在基层的年轻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也不满足于采写好新闻、好通讯、好评论了,对新闻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同志有一个困难,就是不知怎样写新闻学论文。本刊特在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的《怎样写新闻小论文》一文。这些同志还有一个顾虑,怕别人说自己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为了有助于消除这种顾虑,本刊从这期起,新辟“班门弄斧栏专”,给这些同志提供研究新闻学、施展才华的一块阵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对新华社记者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华罗庚教授正是敢于“弄斧到班门”,才使自己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世界著名学者的。希望年轻的一代新闻工作者,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踊跃为这个新专栏赐稿,共同办好这个专栏,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