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国发2号文件为大背景,分析职业教育与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关系,阐述了黔中经济区的地理范围及该地域所拥有的职业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数量,阐明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突出了职业教育重要位置及其与黔中经济区互需、互促协调生态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职业教育应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生态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3.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4.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5.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8.
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彭水是唐朝黔中道的治所,也曾经是黔中文化的文化中心。黔中文化曾经对大武陵山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融黔中文化于彭水中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增强当地中小学生的地域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它衍生出来的环境,始终在贵阳不同时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郡国并存、土流并治的格局,助推了黔中地区人类早期城邑聚落的萌芽。魏晋之际大姓势力的崛起,频繁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为贵阳地区早期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唐代推行羁縻州制,从制度文化上给予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唐武德三年(620年)在今贵阳地置矩州,一直延续到宋代,直至明初建省,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电影((hello!树先生》前后两部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指出其前半部分属于贾樟柯式的纪0’T实风格,而后半部分则进入了超现实主义式的虚幻风格。(hello!树先生》由此展现了一种对于现实的想象性胜利。  相似文献   

13.
影片《三峡好人》作为贾樟柯"后青春"影像的开篇之作,通过有意遮蔽传统叙事中的"宏大三峡"而捕捉了民间,通过遮蔽英雄诗化的民间而获取了具有真实感的现实,致力于表达民间"人"的存在和尊严。贾樟柯"后青春"影像民间立场的建构,牵涉到视觉焦点和影像内容的转向,以及文化精神和价值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泰山羊氏家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关于该家族的研究可以分为羊祜研究和家族文化研究两个部分.关于羊祜研究,柳春藩等众多学者有相关论文,李光星有《羊祜年谱》专著.关于羊氏家族文化研究,周郢著《羊姓史话》有开山之功,其多篇论文亦为采铜于山之作;一批研究生以泰山羊氏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刘硕伟著《两晋泰山羊氏家族文化研究》系统探索了该家族发展的历史、家族的婚媾与交游、家学与门风、旧地与文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赫舍里氏是满洲"著姓"之一。有清一代,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氏涌现出重要的文化世家、人物,其代表为希福、额尔德尼"巴克什"家族。他们凭借语言、文学等优势,在绥服蒙古、创立满文、编纂典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清初政治文化建设功绩尤著。赫舍里氏的发展显示了清初统治者重视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满洲文化的特色与兼容性。而该家族的衰落,也正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力量失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古老的企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有效的企业制度形式,家族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久。当然,中国家族企业与世界上已经做大做强的家族企业相比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企业的封闭性。因此,中国家族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制度开放,即从传统的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开放,包括股权开放、职位开放和财务开放。  相似文献   

18.
周华 《柳州师专学报》2012,(2):40-42,109
贾樟柯的电影主要表达了“存在”(即生存主义)的主题,“冲突”是电影中女性“存在”的形态与内核,冲突的表现主要有二:外部的两性冲突与内部的身心悖离冲突.  相似文献   

19.
底层镜像的诗意呈现——解读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冷静的镜头,值绎了底层叙事的原生态图景。同时,《三峡好人》并不停留在底层生存的还原层面,在冗长的底层叙事中,还不断地溢出诗意的细节。废墟上的婚姻故事带有“倾城之恋”的情调,旁逸斜出的“臃余”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自然浑成的潜在意义结构使得影片的底层故事具有理性思辨的深度。《三峡好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苦心孤诣编排的一部经典影片。  相似文献   

20.
以王小帅、霍建起和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用厚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城乡的二元对立和城市引力下心灵的失重。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集体关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地理学的文化意蕴。他们在消费时代的全球化语境里,坚决地树立起批判的姿态。深刻体察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努力寻找最妥帖、最顺畅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中国,改变着中国影坛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