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本文的叙述人称问题,目前存在的普遍意见认为该文属第二叙述人称。其理由是,作者对文中的被叙述对象(大娘、小金花、大嫂)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和《写作》两本书分别对“人称”和“叙述人称”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称”是客观存在的称谓问题,指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的某些名词或代词;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指作者叙述的立足点、观察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3.
绰号雅遣     
所谓“绰号”,即浑名,诨名,混名;如李玉之《永团圆·永庆团圆》“丑扮皂隶上:浑名马前健,绰号铁笊篱”,施耐庵之《水浒传》之《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小弟自幼从江湖师父学得些小枪棒,孟州一境,起小弟一诨名,叫金眼彪”,赵翼之《陔余丛考》“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吕氏春秋·简选篇》: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  相似文献   

4.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5.
今年《写作》第三期发表的张春生同志的《试论叙述的人称》一文(下称张文),重新提出了写作基础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无第二人称的叙述。张文认为“所谓叙述的人称,是指叙述主体的立足点或观察点”,“第二人称的叙述是不存在的”,并否定了“人称问题其实是个‘称谓’问题”的提法。我们暂且把目前存在的这两种见解简称为“立足点”说与“称谓”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见解均未准确揭示出“叙述的人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界定这一概念有  相似文献   

6.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人称代词共有三身,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而且功能也最健全.第二人称代词仅有汝(女)和“尔”两个,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功能都不健全.《孟子》中使用于谦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有称代的功能,但均非代词.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写武松之兄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早年读《水浒》,“三寸丁谷树皮”六字,不知如何断读。近年教《水浒》,仍惑其义。今读《金瓶梅》,对之《水浒》,反复体味,“三寸丁谷树皮”之义,冰释矣。三  相似文献   

9.
究竟什么是叙述的人称呢?先看几本有关写作的著作给人称下的定义吧:“其实,‘人称’问题,原来就是一个叙述的“称谓”问题,……”(刘锡庆编《基础写作学》)“用什么口吻,以什么身分向读者叙述,也就是叙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余”、“予”、“身”等,第二人称有“汝”、“尔”、“乃”等,第三人称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除第三人称“伊”较为晚出外,其他都来自经传古籍,有的还可以上溯殷、周的卜辞和金文,是古老的人称代词,反映了上、中古汉语之间的承传关系;同一人称,同时并用几个代词,这同上古汉语也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中的“自”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词,书证极富。据统计,《论语》凡20见,《孟子》凡76见,《左传》凡200见,《韩非子》凡221见。“自”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高,兼有代、副、介、连诸词性。从马建忠开始,学者们就非常注意“自”在句中的复指作用,故通常称之为“复指代词”,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在使用中,它与一般的人称代词又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家”,课本无注,因是常用字,教师往往不加深究,学生也等闲视之。其实,这“家”字是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家,自称或他称及普通人称之语尾助辞。”在自唐至清的诗词曲中,“家”作为人称语尾助词的用例极多。如,杜甫《吹笛》诗:“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谁家”即谁。薛涛《柳絮》诗:“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他家”指柳絮,即他。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相似文献   

13.
在《红树林》中,莫言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很大的创新,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对于时间机制的熟练把握,如“现在时间”与“过去时间”两相结合,同时又运用“时间压缩法”将历史切割成许多碎片,在碎片回忆中又切入叙事时间;其次,对于人称机制的巧妙运用,如“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你”与“我”合二为一,在第一三人称的转换中,兼用第二人称“你”将主人公引出。当然《红树林》中的叙事手法也存在不足,如时间交替中稍显混乱、人称转换稍显急促等。  相似文献   

14.
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里,称代同一对象时人称要一致,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产生混乱。而朱自清的散文《绿》却打破常规,前后对描写对象梅雨潭的称代发生了变化,恰到好处地利用人称的变化抒发了深挚的感情。散文开始是这样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然,这里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二自然段亦如此。第三自然段先直称其名“梅雨潭”,然后直接用第三人称“她”来称代2:“梅雨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再用“我想张开两臂抱你讪”、“她松松的轮期差……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  相似文献   

15.
一、如何变人称: 关于人称变化有一句顺口溜“一随主,二随宾,第三人称不更新”。 “一随主”是指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 修饰时,从句中的人称要按照主句中主语的人称变化。如: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的语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可以直接组合,形成“人称代词 指人名词”的句法结构,如“我爸爸”,“你们商人”、“我们老师”。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也可以间接组合,进入表称类双宾结构,如“叫她三仙姑”、“称他们城里人”。本文将具体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8.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鬼》研究中的“巫山神女”说、“人鬼‘恋情”’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巫风”祭祀的迎神特点,对《山鬼》的人称所指及神灵有无降临祭坛,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运用“望祀”礼俗,为解释“山鬼”为何不临祭坛,提出了可供思考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为:“指出下边句子中的人称代词,说明它们表示第几人称,表示单数还是复数。”接着列举了八个句子,其中三个句子是:吾属今为之虏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