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地办学管校,校长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尤其要取得管理的主动权,如何做?我认为校长要做到"八个一",即:学、转、听、谈、找、议、看、想。"学"是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转、听、谈、找、议、看"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想"是反思、总结的过程。学一学实践证明,凡是有作为的领导者,既是果断的实干家,又是深刻的思想家。要想成为思想家,就必须大量阅读书籍。  相似文献   

2.
“找细节”     
到上海万航渡路小学采访,听张雪龙校长讲了一个做法:让老师们定期“找细节”。找什么细节呢?张校长说,找最不起眼的细节,找过去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找特别容易忽略的细节……譬如,“教师的微笑”,你会对着学生真诚地微笑吗?你的哪一次微笑让学生感动?再譬如,“教师的服饰”,教师应该怎样穿着打扮?现在的孩子喜欢教师怎样打扮?教师的服饰打扮和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吗?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林慧敏 《江苏教育》2007,(19):16-17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听到门外有个稚嫩的声音问道,“林校长,有位外国老师找您,我们可以进来吗?”“请进。”只见四(1)班的钱沛升同学轻轻推开门:“林校长好!”说着鞠了一躬,“这位外国老师要找您。”随后转身对着外国教师说:“这位就是您要找的林校长。”  相似文献   

5.
每次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唉,又是写、背。”“又得干一两个小时!”可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一般都自愿完成。想到自愿,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呢?学完《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我问学生:“学完这一课,你们想做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一定要找这本书看一看。”有的说:“我养过小猫,我想把养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一位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说:“我想把课文中感人的句子摘抄下来,写作文时用得着。”两个同桌的调皮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们悄悄商量过了,下课找几…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工作与“罗森塔尔效应”阎粉莲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86年到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根据“测验结果”,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该校的校长,并对校长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经过八个月之后,成绩一定比其他学生有显著的进步。”果然,八个...  相似文献   

7.
在我参加的第一次省重点中学校长会议期间.当时省教委分管全省基础教育的周德藩副主任找我谈话,他谆谆教诲我要认真学习,积极创新.努力做一个优秀校长。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校长要善于走近学生,希望你每年至少认识100个学生。”“至少认识100个学生”这句话从此就常常回响在我耳边。  相似文献   

8.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4,(4A):38-39
教材说明《角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64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街景图,引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05,(9)
听一听:未来五年少先队发展方向和任务看一看:江苏省少先队先进单位特色经验议一议:大、中队辅导员各阶段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可以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有一个班主任对我说:“校长,我从开始接受班主任工作任务以来,就将班主任的职责熟记于心,经常到班里转,学生的一言一行我都非常清楚。我一发现学生出现问题,不论大小,都找他们谈话,该批评教育的都批评教育了,该找家长的都找了,该罚的都罚了。但是,我们班的班风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开学才两个多月,我就有了应接不过来的感觉,常常提心吊胆的,担心什么时候班里会出事。目前我觉得压力非常重。您认为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呢?”我听了这位班主任的叙述,结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情况,谈了我个人的意见。我与她一起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史峰 《河北教育》2011,(3):43-43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需要完备的规章制度。校长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该谨防以下“三无”制度的出台—— 无民主过程的制度 【案例】 一天。某校长早早在校园里转,他想看一看校园的卫生是一种什么状况0办公楼前干干净净,校长比较满意。可是转到办公楼后边,校长却发现“垃圾遍地”;  相似文献   

14.
梁伟 《江西教育》2006,(4):32-32
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一气之下体罚了一位后进生。A校长发现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唉,你真是好心办了错事啊!这道理你自己都懂。当然,我当校长的也有责任,平时对你要求不严”这位青年教师听后认真地接受了批评,主动认错,并保证引以为戒,事后还进行了家访,向学生和家长表达了歉意。B校长发现后态度强硬地说:“你是不是体罚了学生?你知不知道体罚学生是犯法的,你这样做真是严重玷污了教师形象!自己好好想想,真给我添麻烦……”青年教师听后顿觉满肚子委屈,却慑于校长“权威”不敢申诉,结果不但不接受批评,甚至对后进生更加厌弃。  相似文献   

15.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6.
林川 《四川教育》2002,(12):32-33
【案例】“观察物体”(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学生活动(一):猜一猜。(教师利用课件逐步出示冰箱的上面、侧面、正面图)师: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到底是什么物体呢?我们从正面看一看,你能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学生看了正面物体的照片以后,终于猜出是冰箱。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板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时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学生活动(二):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  相似文献   

17.
“八字教学”是专就阅读教学而言的,所谓“八字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查”“点”“读”“议”“讲”“结”“练”“延”八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其思想内核为: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向导,在此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标。一、“八字教学”的基本式及其变式现行教材为单元编组,每一单元的四五篇课文由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  相似文献   

18.
郑可章 《青年教师》2006,(10):24-25
最近参加省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两位年轻教师和两位特级教师的数学示范课,发现了一个共性的现象:4堂课中,学生几乎都是在教师的强力“引领”下,不断地听教师说、听同学说,自己也争先恐后地“说”。课堂中,除了,“听”和“说”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学习行为。以下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第90~91页内容。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整时、半点时指针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难点对整时、半点的认读。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大的圆的钟表一个,学生每人准备一块小表。教学过程一、认识钟面1.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的圆的钟表实物)2.学生回答。3.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先互相议一议,再在全班提…  相似文献   

20.
张君香 《师道》2005,(12):41-41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有个小男孩很动情地说:“我希望自己能驾着直升飞机,去天上转一转。”老师好像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开始了他的循循善诱:“驾着直升飞机就是为了去转一转吗?”二年级的小孩子机灵得很。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图,马上齐声回答:“驾着直升飞机,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