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泉州地区城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的分析,探索目前城镇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等思路和建议,以期缓解目前出现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就业训练工作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训练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针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特点,为规范和推动就业训练工作,国家劳动部近日做出此项规定。该规定共八章、五十一条,就就业训练的定义、组织管理、就业训练中心、非劳动部门办就业训练、考核发证、经费等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3.
人口因素、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技术进步因素、摩擦性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巨大的失业压力。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把促进就业作为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保持国民经济适当的增长速度,通过经济扩张增加社会就业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和扩大就业渠道;调节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我们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就业机制。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开发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是一个关键性环节。一、职业技能开发与劳动就业紧密相联首先,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广泛调查证明,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高的国家就容易解决就业问题。在我国,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企业有1500万富余人员需要转岗转业,每年还有2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生产一线关键岗位、技术复杂工种需要的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规范劳动力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推进就业准入制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完善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几点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6.
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劳动素质的高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低素质劳动力资源是非稀缺资源,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自身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所以,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教育素质的高低同时还决定着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转移难度相对较小,转移就业率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培训与就业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互衔接,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市场就业和鉴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烟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成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一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城市之一。我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两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试行了持“双证”就业训练制度,迈出了就业训练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紧密结合的新步伐,使就业训练工作步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轨道,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生产技能单一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原因,结构性失业日益成为我国最为普遍的失业形式。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行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途径,在增强劳动力供求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改变落后的就业观念以促进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工作总体思路: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以高技能人才高端带动为动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继续组织实施“5+1”行动计划,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素质就业水平;以强化管理服务为手段,改善就业环境,推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具有经济和社会二重属性,这决定着劳动者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而存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就业保护制度的设立是劳动者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冲突的结果,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是追求效率与平等、灵活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某种平衡。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与完善必须建立在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基础上,最低程度地降低就业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并明确要求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职教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提出:在全社会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培训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促进劳动者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的环境,可以为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和办好技工学校是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过改革,技工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的要求,现就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有关问题作如下决定,请结合本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执行。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非农就业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是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制度性的缺陷在于分割了劳动力市场 ,制约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阻碍了非农就业的进程 ,其后果是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不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筹城乡经济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表现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城镇失业率超过警戒线,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巨大,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我们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劳动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机制,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 ,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现有劳动者的结构及新生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体制已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大量的新生劳动力未经必要的培训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直接就业 ,造成了多方面的问题 :低水平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结构失调 ,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推广 ;劳动力的培训仍沿用“选拔”培训体制 ,一定数量的新生劳动力得不到培训机会 ;培训成本的提高制约了个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正在发生两极分化 ,低成本培训被滥用 ,高成本培训一般人难以接受 ;…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人类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集中体现在经济实力的竞争 ,经济实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和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因此 ,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 ,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已经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一、树立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认清形势 ,面对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促使劳动就业由分配就业转变为素质就业 ,技能储备已成为素质就业的新坐标。职业学校作为担任技能开发的重要载体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  相似文献   

18.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来探讨教育的发展,认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影响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尝试对现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缓解教育过剩、引导高学历学生合理就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最终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一批劳动力必须选择转移就业.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与他们的教育情况密切相关,教育层次低的农村劳动力是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0.
文摘     
日前劳动部在长沙召开的全 国就业训练工作座谈会提出,就业训练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客观要求按需培训,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用工需要,促进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