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2.
1967年1月,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之前,曾与毛泽东见过最后一面。毛泽东在谈话中要刘少奇“好好学习”,并推荐他读几本书,其中有两本外国书是西方哲学的著作,一是“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一是“狄德罗的《机械人》”。刘少奇当时曾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查找这两本书,但未找到。“文革”结束后,人们从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到处搜寻,亦终无所得。  相似文献   

3.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马石山上》是峻青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以此冠名的短篇小说集《马石山上》是他的第一本书,也是先生唯一署名“孙峻菁”的书,这本书最早的两个版本三个版次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前身武汉通俗出版社、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在汉口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 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 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吸附,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我有幸读到了廖全京的《家园的桃花》等一组散文,似乎更能透彻地理解、把握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序志     
《序志》是本书的第五十篇,是全书的总序。古代书的总序放在最后,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法言》,都是这样。这篇先解释书名,“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这是一;“雕龙”是指作文要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那样,这是二。本书主要是讲文章的,文章有两类:一  相似文献   

8.
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和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已于199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本书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却最先出版。这本书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较优秀的一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凝聚了王佐良教授最后的心血。他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所写的“序”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这个重要问题。他主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宋执翔 《大观周刊》2012,(33):12-12
柏拉图的《理想国》最为人们所熟知,其中提到的“哲学王”更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他还有一本后期著作《国家篇》也颇为知名和重要。对比这两本书,有人认为这其实反映了柏拉图思想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一个转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邵飘萍在办《京报》的时候,既编报,又采访,还挤出时间去大学讲课,撰写新闻学著作。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连续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书。前一本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全讲采访,是我国第一部采访学专著;后一本书,也用了不少笔墨论述新闻采访和记者修养。可以说,重视采访,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是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他认为,“报纸价值之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因此,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这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  相似文献   

12.
CIO宝典     
《角色决定命运》以前见到不少玄之又玄的企业管理书籍,将易经、太极等融入到管理和认识员工之中,这些方法有没有效尚未可知,但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乍看到《角色决定命运》这本书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趣味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延安后所写系列通讯。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这本书也就是第一本冲破国民党封锁、传向世界的延安实录。 它的中译本出版于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说到这本书出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胡愈之与中  相似文献   

14.
从他的第一本书《维以不永伤》,到现在的《淡蓝时光》,他始终反复提及文学的荣誉。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坚持不懈地笔耕不辍的动因,而他在写作上也的确保持着“孩童般的高贵”和一个写作者的自信与骄傲。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有人说他是情歌圣手,有人说他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也有人说他是台湾的音乐教父。本书不仅仅是罗大佑个人化的抒情记忆,而是所有小学四五年级光阴的故事和共同回忆录。《童年》是一部以照片为主打的“老照片集”,这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价值     
龙应台的《一本书的背后》,藏在“非凡书房”丛书的《百年思索》这本书里。只是作48篇章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1911年,一位名叫海德门的英国社会党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危险生活记事》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列宁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位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作者对马克思的回忆只写了一种东西——轶事。列宁在《海德门谈马克思》一文中批评指出:海德门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猎奇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读了他的传记,只知道马克思的“轶事”,而不知道“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世象微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是晏乐安同志出版的第三本书。他的第一本书是《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于1994年。第H本书《给“上帝”送去温暖》(通讯选),出版于1996年。作为一个四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出版了6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足见其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丰厚。如果说《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是晏乐安步入新闻专业理论阶梯的话,那么,《世象微言)}(以下简称《微言》)则标志着他攀上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制高点。他写的这本书是报纸言论集(也称新闻评论),不论是思想深度,理…  相似文献   

19.
40岁,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康熙大帝》。此后十几年,关于他作品的“帝王意识”和“奴才心理”的争论一直不断,但这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中国大陆版税最高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在脑海里跳出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第二个印象是曹文轩保持了他一贯的美学风格,虽然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快感,我推崇快乐,但是我们殊途同归,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说:“痛苦和美丽是一对姐妹。”对于本书,我有三个比较集中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