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6年1月19日,著名报人、编辑家、本刊编委褚钰泉先生,不幸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本刊同仁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钰泉先生自复旦大学毕业后,曾在《文汇报》做编辑,编过《书亭))和《读书与出版》;后来曾创办并主编《文汇读书周报》,举办“文汇书展”;退休以后,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编杂志书《悦读》,让生命之花再一次顽强绽放。纵观钰泉先生的一生,是真正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杂志,1930年1月由夏丏尊先生创办于上海,1931年夏先生把叶圣陶请来主持编辑工作,从此由叶圣陶先生主编刊物,一直到解放前夕.在长达近20年的岁月里,该刊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学生及其他青年读者,对那个时期的广大青年读者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5年,大多与教育相关。他曾创办《中学生》等刊物,编纂《小学国文课本》《中学国文课本》《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等教科书,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主持全国中小学、中专和大学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新中国教材出版和编辑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为我国教育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还担任过国家出版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作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编辑工作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编辑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些新闻刊物上有文章或资料提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邵飘萍1918年在北京创办的新闻编辑社.而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载,已知的最早的国人办的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见1934年《广州年鉴》).这个通讯社比新闻编辑社时间上要早十四年.其实,在邵飘萍创办新闻编辑社前八、九年中,我国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已先后创立不下二十家.如1909年李盛铎、王侃叔等在比利时创办的远东通讯社,1912年1月创办于广州的公民通讯社,同年九月于上海创办的民国第一通讯社,同年11月于广州创办的展民通  相似文献   

6.
章锡琛先生于 1889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和鲁迅先生是同乡,且在绍兴府学堂是同事。章先生别名雪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于 1969年 6月含冤长逝,终年 80岁。   1899年 1月始在私塾就学, 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师范学堂。毕业后,曾任短期中小学教员; 1912年 1月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辛勤地为编辑、出版工作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章先生在馆期间主编《妇女杂志》 (1921年~ 1925年 )。为提倡妇女解放运动,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在杂志上,他发表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而著称。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而且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整个青年一代。陈独秀在五四前后的影响,同他创办、编辑刊物,利用刊物介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是分不开的。早在1904年(清光绪30年),他创办、编辑了《安徽俗话报》,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等。这些编辑、出版活动,不仅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他在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21日,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1次学术活动在临湖轩东厅举行。原《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网和强国论坛的创始人蒋亚平先生,以"人民网、强国论坛创办与当代舆论性质"为题,讲述了他所亲历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创办历程,及对当下国内舆论性质的思考,并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新闻院系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师生,以及《参考消息》、《国土资源报》的新闻工作者,开展了深  相似文献   

9.
唐豫 《湖北档案》2012,(7):43-46
刘半农与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物。刘半农是先生,编辑《新青年》,傅斯年是学生,创办并主编《新潮》杂志,他们有师生之名而无师生之实,在促进新文化运动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1.
毛慧 《青年记者》2008,(17):23-24
《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1月14日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创刊时为半月刊,2000年转为周刊.  相似文献   

12.
柳诒徵(1880~1956),号劬堂,江苏镇江人,以历史学闻名,鲜有人谈及其期刊编辑思想。实际上,柳诒徵曾经创办或参与创办过《史地学报》、《学衡》、《史学与地学》《、史学杂志》《、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国风》等刊物,对于期刊编辑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重温柳诒徵的期刊编辑思想,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这位民  相似文献   

13.
田桐(1879-1930),字梓琴,笔名恨海,玄玄等,湖北蕲春人。同盟会早期成员,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宣工作的骨干。1905年参加《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06年参加柳亚子主办的《复报》的编辑工作;1907年受孙中山先生所派,主编新加坡《中兴日报》,与保皇派报刊论战经年。1911年潜赴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和《国光新闻》,积极“倡导民权立宪”,揭露抨击袁  相似文献   

14.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创办80周年的同时,这纪念李小缘先生诞辰110周年,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主持编辑了《李小缘纪念文集》(征求意见稿)。  相似文献   

16.
一编辑、出版《中国学生作文年鉴》这个创意,最初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陶本一先生提出来的。陶本一先生在山西工作多年,曾任山西师大校长,颇有名气的《语文报》也是由他创办的。他对语文学科教育素有研究,对作文教学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当时我们有一套学生作文的书内...  相似文献   

17.
从2001年1月1日创办《法制文萃》到2002年1月1日改版为《法制天地》,我在《湖北法制报》编辑法制文摘已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曾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如何编好法制文摘类报纸板块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  相似文献   

18.
林溪声 《新闻传播》2006,(10):27-29,35
人物简介:成舍我(1898-1991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报纸出版家、新闻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青年时代曾任职沈阳《健报》编辑、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太平洋》杂志助编。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在北京《益世报》担任主笔、总编辑。1924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翌年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并创办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报纸后被执政当局封闭。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相似文献   

19.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新闻生涯丰富多彩,先后或参与或创办或主持过《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中华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主持《大公报》言论达15年之久。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时,周恩来、邓颖超曾送挽联一副,上联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对张季鸾先生赠予了“模范”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20.
值此《图书馆杂志》创办20周年之吉,特致诚挚祝贺! 《图书馆杂志》是我国图书馆领域最具优良作风和特色的刊物。光阴荏苒,10年弹指一挥间。10年前,我有幸阅读到张贤俭先生的《心系读者终不悔雅俗共赏甘自累——〈图书馆杂志〉创办10周年回顾》一文,至今情景历历在目。我通过这篇论文初次了解了《图书馆杂志》前10年的办刊历程与方针。当时《图书馆杂志》的办刊思路和经验,后来对我们《图书情报工作动态》的编辑实践中多有借鉴意义,尤其张先生文中显示的精神至今值得回味和发扬,故今日仍借张先生论文题目为题,以示纪念与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