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上课啦! 猫老师:小朋友们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要学习这样几个部首: “凿壁偷光”的“光”上面“小字头”,“夜郎自大”的“夜”中的“六字头”,“盲人摸象”的“象”的“刀字头”,“入  相似文献   

2.
“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可是英语版的“盲人摸象”大家未必读过哦!那么现在就快快打起精神来,听听用英文是如何叙述这一简单而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浮光掠影”、“偏离核心”和“盲人摸象”等粗糙解读现象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家教指南》2005,(10):38-39
“学会感恩”并非无足轻重,“自选罚单”可以纳入家教,“白发家长”都应重新学习,“信守诺言”不能随意打折,“素质教育”不是盲人摸象。  相似文献   

5.
“盲人摸象”是老幼皆知的一则成语故事。说的是古时印度一个小国的国君镜面王利用盲人摸象劝喻臣民的故事。故事中的六个盲人基于自己对大象某个局部的感受而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臣民见状,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从此,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成为一则家喻户晓的处世警喻:假如我们把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个人的片面了解或单一经验基础上,往往容易导致以偏赅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盲人摸象”是一个流传广泛的佛经故事。千百年来,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因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而落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大象就好像是真理,盲人摸象的过程就像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即使我们“触摸”到了真理,也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全部的真理。那几个摸象的盲人虽没有触摸到大象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猜谜游园会     
吉菁 《小学生》2010,(1):6-11,48
儿童公园里正在举行新年游园会。游园会真热闹,有“盲人摸象”、“吹蜡烛”,还有“贴鼻子”、“投乒乓球”……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小朋友们开心地寻找着自己喜欢的游戏。  相似文献   

8.
今天为大家讲盲人摸象的故事。老二、老三,好消息!外国使节献给皇上一只狮子,皇上邀请我们“去看”呢。我们是盲人,去了也看不见。嘿嘿,皇上开恩,允许我们摸狮子。我们一摸不就知道狮子长什么样了嘛。大哥,好像大家都离狮子很远呀。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靠近狮子。哈哈,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考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2012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与平时的模拟试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到底能不能够预测高考真题?如果这些问题还不清晰的话,我们后期的备战高考、冲刺高考就成了“盲人摸象”,即使平时基础再好、再努力,也难免走弯路、吃大亏!与其等到高考后捶胸顿足,不如现在就紧抓化学高考的核心必考点,知己知彼,制胜更...  相似文献   

10.
李永华 《小学自然教学》2012,(3):M0002-M0002
只要见过象的人都知道“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们答案的荒谬,但在笑过之后,却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盲人而言,“大象”是一个全然未知的概念,他们对这一概念的探究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寓言故事叫《盲人摸象》:四个盲人摸一头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扇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四个盲人因为没有视觉的支持,都只摸到了大象的局部而不见大象的整体,其结果是“象”不成其为“象”,“象”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盲人摸象”式的阅读教学时有发生,这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阻碍了学生文本阅读的整体感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Z2)
作文技法甚嚣尘上之时,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关注的视野局限在作文的狭小圈子之中,作文永远走不出盲人摸象的所谓自得与自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临人文素养、生命情怀的峰峦,作文将走向大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个多姿多彩充满矛盾的国家。美国人均国民收入达3万美元,但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仍占总人口的12%左右;美国拥有世界80%的一流大学,但也有为数不少很烂的“学店”。所以观察美国社会既要观树又要见林,方不致陷入“盲人摸象”。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得的信息约8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盲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事物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滞留在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行为障碍性,表现出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的“盲人摸象”现象。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什么     
从教育的历史中走来,纵观各家各派对“教育”一词的界定.似乎有些若明若暗,又如盲人摸象,模棱两可。从苏格拉底首提“教育是什么”以来,历史中的人们对教育寄托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而为此昕受的评判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究其原因“人们是在不明白教育是什么的情况下就进行着积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盲人摸象》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趣味性,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盲人摸象》课件进行教学,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无时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诸多新理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教师往往对自己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陷入一种当局者迷的境况。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像盲人摸象。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盲视”、“盲文”、“盲从”。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课堂基本脱离了“牛不喝水强按头式的硬灌输”,课堂活泼生动起来;最值得高兴的是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基本打破了“政治的枷锁”,充分体现了教师解读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物极必反。有些课堂又走人另一个极端,“脱离文本旁逸斜出的创造性阅读”、“看似热闹实则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微 《现代教学》2014,(9):77-79
瓦格纳是一个特别的教育学者,他教过10年高中,当过2年校长,在公益组织工作过6年。与一般的教育学者 不同的是,瓦格纳关心“象牙塔”外的世界,与商界领袖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他看来,今天“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与“。一成不变”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教育因为脱离真实世界而变得像“盲人摸象”或“自娱自乐”,而《教育大未来》一书犹如照射进“象牙塔”的一束亮光,打破我们的闭门造车,照亮我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