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谢梦君  张燕 《青年记者》2021,(21):39-40
自动化新闻生产模式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但也引发了个体隐私泄露、价值导向偏移以及算法“透明度”不足等伦理问题,制约着新闻传播生态的构建。对此,需采取廓清写作机器人应用的伦理责任、强化自动化新闻生产的顶层设计、构建人机合作的“新闻把关”机制以及提升写作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等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机器人记者”最早源于美国,是指利用算法对数据展开收集、加工、生成的一套新闻报道程序,使新闻生产主体完全机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近年来,我国也在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尝试,继腾讯推出“Dream Writer”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之后,新华社在2015年11月17日正式启用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华盛顿邮报》大胆创新,采用“机器人记者”与传统记者联手展开新闻报道.而由北京大学和今日头条合作研发的“机器人记者”小明(Xiaoming bot)也在里约奥运会上大显身手,新闻生产效率高,成功发稿450多篇,单篇浏览阅读量突破10万,赢得广泛反响与好评.全媒体时代,这无疑为新闻传播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与思路,不仅为传统媒体转型创造了巨大机遇,而且为网络媒体发展拓展了生存空间.但客观来讲,“机器人记者”本身也存在着一定局限,并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不仅对传统新闻生产机制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媒体人的职业方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包海清 《青年记者》2017,(23):111-112
今年5月,柯洁和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吸引了举世关注,无论是在精密的医疗健康领域、还是在玄妙的围棋领域,AI(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都不可估量.在新闻生产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成常态,无论是新媒体客户端随处可见的“新闻爬虫”,抑或是传统媒体如新华社的“陕笔小新”,写稿机器人俨然已成了新闻业的“老员工”,忙碌于采写编评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机器人写稿在财经、体育、自然灾害等领域的表现愈发突出,学界对于"机器人将取代记者"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从机器人写稿给新闻出版业带来内容与效果、生产者、写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分析了部分人对于机器人写稿已经陷入了一系列的思维陷阱:对于新闻速度的盲目追求、对于机器人写稿可信度的谬解、技术决定论思想的躁动以及对传播话语权的忽视四个方面.综合机器人写稿的表现,提出当代记者应当注重深度报道、着眼于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以及不断优化人机协作的写稿方式.规避思维陷阱,担当记者重任,从而真正立足于新的"人工智能"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7月,美联社开始使用写稿机器人Wordsmith编发企业财报,一季度撰写4400篇财报,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输出分析和研判,率先运用在财经报道。2015年11月,新华社推出的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上线,服务于新华社体育和经济信息报道。2015年,国内的写稿机器人主要应用在体育和财经新闻报道等运用数据较多的领域,运用的核心技术是数据抓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新闻生产领域具体表现为写稿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记者"的高效精准使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多媒体的青睐.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领域的全面渗透,传统记者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人机协同、走向融合才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新闻记者》2023,(8):40-50+85
AI写作技术在数字新闻业中的运用,使得机器人新闻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人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线实验探究了外部信息接触、用户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机器启发式”认知机制和新奇感水平对其阅读机器人新闻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启发式”的存在和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可以解释个体用户对机器人新闻认知和评价的差异;在实验中采用外部信息刺激可显著改变读者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但无法改变“机器启发式”的触发水平。本研究发现,从提高公众对机器人新闻接受度的实践层面出发,强调机器人新闻具体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其说服效果优于强调AI技术的无个人情感和客观性;唤起公众的情感参与是提升公众对AI新闻接受度、喜爱度和互动行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8):56-61
新闻生产自动化已经进入新阶段。数据和算法是驱动Autamated Insights公司机器新闻生产的基本动力;"人机合作"的机器新闻发展理念影响着新闻编辑室原有的分工,并对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提出新要求;垂直开发模式成为Autamated Insights公司开拓机器新闻市场的主要途径。反观Autamated Insights公司在新闻市场上的拓展思路和方式,技术的局限、新闻竞争乏力、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智能化、科技化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发展目标,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的出现,能将传统新闻媒体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有助于大大提高新闻传播效率。因此,本文从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的发展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写稿机器的优势与不足,探究了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对英语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浙江萧山县广播站自一九八五年六月建立起特约通讯员队伍后,专门为五十多名特约通讯员订阅了《新闻记者》,并每月按址将《新闻记者》寄赠到每个特约通讯员的手中。不少特约通讯员收到《新闻记者》时说:“广播站不忘记我们,我们也不能忘记广播站。”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稿。《新闻记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记者”的兴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既是人工智能进步的成果,也是传媒发展的现实需求.生产高质高量的新闻产品、高效便捷地传递新闻信息使得“机器人记者”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也正因为它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未来新闻记者的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冲击.媒体招聘的记者编辑岗位会减少,机械重复简单工作的部分记者将会被淘汰,只有那些专业素质精良、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记者才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为了应对挑战,新闻记者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闻传播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现今,一提到高素质的新闻记者,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几点是:新闻科班出身;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长,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深入;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勤于写稿。而往往忽视了重要的一点——新闻悟性。新闻悟性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给“新闻悟性”这样下个定义,即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职业的感悟,包括对于新闻职业的  相似文献   

13.
智能媒体时代,机器人新闻写作依赖的数据共享与用户主张的个人隐私保护出现激烈冲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智能化新闻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带来了隐私内涵的变化和隐私权利主体的改变。为了在保障机器人新闻写作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用户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应当明确智能新闻生产语境中的用户隐私保护责任主体,建立隐私管理的人机协作模式;采用更加适用于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新闻伦理准则,将隐私保护条款项先植入算法中,提升算法透明度,保障用户知晓权;同时提升算法工程师的伦理水平和用户的隐私素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拥有一定人工情感的社交机器人渗入人们的社会,模拟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并扮演诸如仆人、朋友乃至家人等多种重要角色,人机关系被重新定位。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社交机器人的“自主性”“主体间性”“有限人格”,而非仅仅将其视作人类的工具,类似“人机融合”或“人机互驯”的观点在“人机对抗”或“社会工具论”的观点中也凸显出来,但对于人与社交机器人如何相互影响,互驯力量如何产生等问题探讨较少。本文拟借助媒介化学派提出的“型构”概念框架,将两者的关系探讨放入连接技术和文化的动态网络中来观察,并提出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处在一种技术介导下的多元化、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的场域之中,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型关系如何在互动实践中达成。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随之带来智能新闻独创性判定、权责归属等著作权纠纷,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问题仍面临着自由意志与理性、社会属性与情感等层面的争议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首例智能新闻胜诉案的实践难点和法理争议,辨析新闻机器人作为传播主体和法律主体的联系与张力,以自主性技术下的媒介角色和人机关系变迁为基础阐释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与法律地位,将作为"信息生产者"但尚不具备伦理和责任能力的新闻机器人界定为有限人格法律主体;并以有限人格为前提,从技术逻辑和促进信息传播的著作权保护目标出发,提出将文本生成技术原理和外在表达作为独创性裁定依据,新闻机器人享有作品署名权,侵权责任后果由媒体机构承担的著作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一种批判性极强的文体,当它与政治和利益联姻之时,批判便有可能转为“批评”与“打击”,结果会导致“克制“尽失,“行为暴力”演变为“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语言与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中的语言暴力,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①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  相似文献   

19.
吴洁  许向东 《编辑之友》2023,(2):99-105
文章通过算法新闻的聚合与分发、自动化新闻的采集与写作、编辑部场域中的数据新闻创新三个典型示例,以人—技关系的复杂博弈为切入点,探讨智能传播技术语境下人本主义新闻生产的实践境况与理论面向。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的前、中、后台,新闻用户与智能算法、新闻记者与写稿机器人、新闻编辑与数据技术间的关系状态分别体现为深度接合、动态协商与相对区隔,这三种差异化的人—技关系揭示并构建了人本主义在新闻生产不同阶段中被认知、理解与实践的具体方式,为人本主义新闻生产在当下的存续和坚守提供了学理支撑与经验路径。文章认为,对人本主义新闻生产及其人—技关系模式的聚焦与反思,有助于为智能传播技术语境下中国新闻业的整体转型锚定价值内核,开启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本人是江苏泰州市电台的通讯员,是新闻写作爱好者,经常给电台和报社写稿,但从未给电视台写过稿。给电视台写稿,成为我眼前的一大难题。我不知道发给电视台的文字稿和图片稿,有没有具体规定?希望能得到答复。江苏泰州师范学校吉林●吉林同志: 收到《新闻记者》杂志转来的你的信函。你信中所说的向电视台发文字稿和图片稿,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播新闻和图片新闻。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人头展览”,不适合电视新闻以图像为主的特点,主张取消;另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报道手段,将与录像新闻“长期共存”。我赞成后一种主张。因为口播新闻往往有着录像新闻所不能取代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