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现在的作文教学领域中,虚假作文、浮夸作文、灰色作文竞相登场,学生的笔端很难流淌出有灵性、有活力的真情作文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起因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荒芜,头脑中没有写作素材,记忆中缺少语言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促进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写作教学中来,让学生融入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生发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睛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轻松作文,一直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笔者依托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积累、阅读、交际、成功中不断丰富习作的素材。生成习作的火花,体验习作的快乐,为学生铺设了一条走向作文成功的大道。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习作教学过程,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动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觉,写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在互动式的习作教学中逐渐培养自主习作能力。一、互动。让学生相互成为习作的读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建立“读者”共同体。为了学习的需要,写作学习中的“读者”应该是具体的、学生熟悉的。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同学读者”的优势.增强学习者的互惠感.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李勇 《小学生》2013,(2):49-49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将习作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提起习作,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作文中不乐观的现状,以作文与生活的鱼水般关系为理论基点,可以尝试活动化习作教学,为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更大表现舞台,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在主动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知识,因而在实践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技法。  相似文献   

7.
学生无拘无束地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成为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小学语文习作素质训练实验”研究中 ,力求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突破口 ,以创新为切入点 ,在开放中探索习作教学的新策略 ,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开放作文教学 ,让生活成为学生说话、写话和习作不绝的源源活水从生活入手 ,改变传统的一味以课堂内模仿范文、套用路子、闭门造车的封闭式作文…  相似文献   

8.
小学作文教学中,要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延伸。教学中应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回归作文本质,让学生感知习作就是生活;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趣味生活;多赞赏、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王春秀 《甘肃教育》2011,(16):86-8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因而,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作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杨彪先 《文教资料》2010,(36):105-106
本文从阐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作文素材随处可见、习作机会无处不在,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习作,在阅读中习作,在想象中习作,在活动中习作,这样作文教学才有依附,才不会游离于生活之外。  相似文献   

11.
毛凤梅 《宁夏教育》2014,(10):57-59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习作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事、景、物。让习作教学走进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识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趣,激发习作兴趣。让习作教学走进想象,给足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习作教学走进模仿,使学生有法可循,降低作文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郭伟 《文教资料》2010,(14):79-80
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习作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鉴于此,本文作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先说后写,对学生习作评价的人文化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一看,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教学理念生活即是作文,观察即成作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有惧怕的心理,为了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减少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我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讲真话,抒真情,自由表达,写出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欲望。本设计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写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是一条轻松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6.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是基础性工具,而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今天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确立"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作文过程生活化".通过对统编教材中高段习作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习作教学,以提高小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写作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开放思想,淡化作文意识,重视持久的观察,用好本土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作文与生活亲密接触,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能使作文教学变得新鲜、有趣,让学生想写、乐写。  相似文献   

18.
<正>在习作教学中,叙事是记叙文当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学习内容之一。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厌烦或恐惧心理,让习作“走下神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是当前习作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从叙述角度上讲,都是思维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输出,更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描述及感受。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就是联结学生和习作之间最大的能量场。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叙事作文教学这一活动置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习作知识及能力有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说会写,为终生学习、生活、工作服务,因此,习作教学必须讲究实效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二、创设情境,让习作成为学生的快乐;三、"模仿"对于小学生学习作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要让习作教学融入生活,教师可以从以生活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融入生活;以写作技巧为抓手,让学生善于体验、表达生活;以多元化作文评价方式为契机,让学生乐于、敢于发表对生活的看法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