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验式学习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教学中的深度体验有助于解决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等问题,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加强情感熏陶、鼓励主动表达等方面探索深度体验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自觉反思,在反思探究中深刻领悟,促进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学习。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体验,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营造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基于以生为本,巧设体验情境,采用"创设情感体验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展现生活原型情境,引发行为反思;创设道德思辨情境,提升道德认识水平"的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微观叙事"对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最终实现知、情、意、行共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全记心上》一课为例,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微观叙事"的教育策略,"微观叙事"的德育主题应链接课程与学生生活,并以"微线索"串联大情境,以"微活动"增强体验性,以"微话题"提升思辨性,实现学生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情感在个体德性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作用。情感—价值体验模式就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的德性培养模式,在于促进儿童以体验为核心,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可采取渗透性策略、生态性策略、礼仪化策略等教育策略。道德学习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以来,以认知发展为主导的学校德育模式更多从外部规范学生、教育学生,中间缺少了"情"作为中介,使得学生在"知"与"行"上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知"很难转化为"行",这种外在强加的教育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导致学生"被德育"而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在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情感体验中切入道德教育,进而延伸到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道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45):133-135
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转变滞后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激发思想道德情感""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激发学习的趣味性""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发挥榜样力量,坚定学生信念"。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能够体现开放性、体验性,并且作业还要带有项目任务的性质,帮助学生完成多元化的实践探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能够结合新课标的指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整个作业能够达成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作业实操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及内化,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文章基于此点,以新课标为导向,聚焦课前、课中及课后等三个环节,综合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意义发现"课堂即是研究"学"的真意,具有"体验+发现"教学特征的课堂教学过程。"意义发现"课堂由"引导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三个板块构成,重在发现意义、学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关照,体验能力的提升,体验情感的丰足。  相似文献   

10.
<正>课标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初中生对情感的体验也在逐步丰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发掘美好生命体验,通过人际交往、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获得美好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将负面感受转化为成长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学习智慧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养成,需要培养幼儿园教师"乐学""想学"的意愿,提高幼儿园教师"知学""会学"的能力,为幼儿园教师营造"可学""敢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慕课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是当前慕课研究的重要任务。创新引入体验价值理论,构建了“社会交互—体验价值—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一是MOOC社会交互的正向价值进一步被印证;二是功能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和社会体验机制对持续学习意愿有影响;三是体验价值在社会交互与持续学习意愿的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改善MOOC平台社会交互设计以及提升交互质量和学习者持续学习意愿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在新课改走入"深水区"的今天,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要真正将"知"付诸"行",并非易事。教师常苦于找不到学生"主动"学、"主动"建构的支点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陷于"被动"的泥潭,从而影响其思维、情感的充分发展。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磨课经历为例谈些体会。首次施教师:既然把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剪开后,总  相似文献   

17.
"活动—体验—表现"导学模式是初中进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它的构思遵循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它的内涵诠释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它的操作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助于使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内化和激励道德行为,促使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使道德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这种导学模式有效的关键在于:明晰环节关系,感悟规律;规范"活动"创设,提升品质;引领"体验"营造,内化道德;凝练"表现"评价,反思效果;领悟操作流程,掌控课堂。  相似文献   

18.
余小龙 《考试周刊》2011,(39):158-159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而且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课前以情引领、课中以情激学、课后以情导行三方面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文言文要做到"能读""能讲""能懂",分别对应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教师教学中要做到:观照学情,以学生知识经验为依托;分层诵读,品文言文韵味,提升朗读能力;搭建支架,讲清讲好故事,提升理解能力;多维链接,迁移学法,提升情感体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