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农村中女孩儿长到十六七岁.做父母的便得为女儿找婆家.到十八岁还找不到婆家.做母亲的便发愁了.怕的是嫁不出去.养老女丢人。故我的三个姐姐都在十六七岁,先后嫁了出去。  相似文献   

2.
书痴·书情     
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酷爱读书的人常说:"饿了不找饭馆,而是找书馆"的故事,颇感幽默.因为那时我爱看书,大都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主要是各类小说.开始是课间和课外看,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也看.老师告到家长,父亲责骂,母亲则风趣地说:"要是考大学论看书多少,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3.
同事去采访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女儿长得端庄大方,成年后,嫁给一个日本人.感情不和,后改嫁新西兰农村.语言不通,最后又回到故土.此时,女儿已身心疲惫,精神失常.记者采访的是母亲,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是在一次通话时发现女儿情况不妙的,女儿在电话里竟然跟她说起自己非常隐私的那些事,做母亲的立即设法将女儿接回来,知道她一定已经病得不轻.  相似文献   

4.
《出版经济》2006,(3):27-28
本书讲述的是母亲的奉献、女儿起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追悔莫及.书中女儿对母亲的爱自始至终,甚至爱到了极致,女儿面对年老的母亲却像是父母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一样.作家对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世界前后的心路经历,阐述了另一个我们很少考虑的问题:关于孝顺的体现方式.本书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我们都是孝顺的,但是,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到底做过什么,我们所做的是母亲心里所想的吗?甚至,我们表达的所谓孝顺的方式,她能接受吗?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部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主演的叫《刘巧儿》的评剧曾风靡全国,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当时的男女老少都会哼上一句,“——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这出戏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姻自主。农民刘彦贵的女儿刘巧儿由父母包办,自幼许配给赵家庄的柱儿,但从未见过面。  相似文献   

6.
天降横祸 "不要过来啊,不要过来!"王琪尖叫着、浑身大汗的从睡梦中醒来. 王琪的母亲知道,女儿又做噩梦了. "自从撞死人之后,这孩子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王琪的母亲告诉记者,这场车祸改变了王琪乃至全家人的生活.王琪的母亲形容这场事故为天降横祸,并认为自己的女儿极其冤屈.  相似文献   

7.
眼前这个画面(图一)上的故事在台湾宝岛几乎是家喻户晓。讲的是东海岸边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小女儿四处求医、历尽坎坷,她们就是母亲傅惠美和女儿吴宜臻。如今,这母女俩已走过十二年的漫漫求医、自强不息的路。母亲惠美为给女儿治病竭尽  相似文献   

8.
陶斯亮:第9封"信"是平反 陶斯亮--陶铸的女儿,曾以《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而闻名全国,现任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我找她联系采访的时候,她的母亲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参加过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著名巾帼英雄,因病危正在医院抢救.陶斯亮日夜守候于母亲的病榻旁,须臾不得分身.我在北京等了一个星期,那天突然接到电话,陶斯亮约我傍晚在家里见面,她由医院专此赶回.来访时间定为一个小时,她只能挤出这点间隙.6月的北京,气温已近30度,傍晚略有丝丝凉意.我由曾志的老友胡瑞英妈妈陪同,来到西城区一个居住中央领导的住宅区.  相似文献   

9.
她是新中国开国元勋陈赓大将的妻子,她也曾是南京城里的“洋学生”、投奔延安的文工团女战士、解放区的民运工作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干部……她也是大家庭中的女儿、孩子们的母亲。听傅涯的女儿来讲述母亲,可以看到一代中国人的斑斓历史  相似文献   

10.
黄玲 《出版参考》2010,(2):47-47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坚强刚毅的母亲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七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