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涛 《中华武术》2003,(8):46-47
到《中华武术》杂志工作后我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里有一位名气很大的学院派太极拳代表人物:李德印。人与人的缘分是一件很奇怪事。在人大上学时候,或许我每天都会和李老师擦肩而过,在操场上,或者在校园里。可是大学四年,我从没有上过他的课,他也不认识我。在熟悉的学校中,李老师终于为我补上了大学时期没有机会上的一堂课,关乎太极,关乎人生。  相似文献   

2.
龚建新 《中华武术》2001,(10):10-11
武术比赛是残酷的,激烈的竞争、奋力的拼杀,刀光剑影,(?)有胜利者的欢笑,也有失败者的暗然神伤。全运会,四年一次。四年的辛勤汗水,胜负一朝见分晓。胜利和失败,每个人都要面对。面对失败是残酷的,而面对只差一步之遥的冠军领奖台,那种锥心的痛苦更是难以言表。 武术又是多情的,每一位武林豪杰、巾帼英雄,难以舍弃的就是手中的三尺青锋、脚下的七尺拳台。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寄托了多少人的希望,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 我们的镜头,不只聚焦手捧鲜花的胜利者,还关注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3.
杰西·格洛弗是李小龙到美国后的第一位徒弟,同时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李小龙最伟大的学生。虽然他和李小龙一起练武的日子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杰西?格洛弗依然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武术领域的权威。斯基普·埃尔斯沃思(李小龙早期一位著名的徒弟)不仅仅称杰西·格洛弗为“李小龙最优秀的门生”,还进一步赞誉道:“当提到杰西·格洛弗时,我很敬畏他。首先,我见过世界上最伟大的斗士,但我从未见过有人超越杰西。当然,李小龙除外。“但比杰西的格斗技术更重要的是,他身上体现了每个人的武术哲学里应包含的所有优秀品质。他非常诚实、厚道、勇敢、忠诚、耐心、宽容、正直、谦虚、直率。他还非常聪明、有教养和博学。你能够信任他到把生命托付给他的程度。当时,如果说在我格斗艺术领域内有个英雄的话,那肯定是杰西·格洛弗莫属了”。  相似文献   

4.
文龙 《精武》2004,(5):46-47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1995年6月25日),湖南安化(今湖南涟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他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抗  相似文献   

5.
蒋浩泉是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是享誉中外的拳击家,是解放后国内最早推动散手的人之一。他为新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武术的世界化。文章以蒋浩泉的生平为切入点,以时间为线,试图从武术理论、实践等几方面详尽地记录其一生的武术活动,最后就其武术生涯的相关事迹做简要述评,并就武术现代化转型中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4,(6):14-15
吴彬始终记得1970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那一年,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几乎跑遍了西城区的所有小学。有人说武术是“四旧”,有人说武术是“走江湖卖艺”,也有人说武术是“天桥的把式”,吴彬对这些人的无聊议论充耳不闻,因为他自己知道,他是在干对体育事业有利的事,他要为北京武术选一批好苗子。30米跑、立定跳远、跳高、劈叉、下腰……吴彬亲自测试,认真筛选,体能、协调性、柔韧性、模仿能力、遗传、灵气、悟性……终于选出了李连杰、李霞、王群、王建  相似文献   

7.
2003年、2004年香港国际武术节圆满结束,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原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山同志是两届活动的总策划人,又兼第二届活动的总裁判长,当谈到这两次活动时,他如数家珍地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尤勇 《中华武术》2002,(5):40-41
张志俊自号为“太极闲人”。 张志俊说,18岁那年他就开始看《红楼梦》,是繁体字线装本的《石头记》。他只上过七年学,书中的好多字不认识,他就查字典。就这样,一本《石头记》他整整看了三遍,从此他就深感仕途的艰险,特别向往寄情山水、啸傲泉林的隐士生活。“我的天性可能就是这么闲散。”  相似文献   

9.
王友唐 《武当》2005,(11):39-40
深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李斌年过而立。从他给人的印象,可以发现新生代武术工作者的一些共性,也可简称为现象。李斌印象——具有时代新特征首先向我介绍这位后生的是《中华武术》杂志老主编昌沧先生。他对李斌的印象是:事业心强,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我到大连拜访赵宝安。到单位打听他,大家想了想,才恍然大悟,“他呀!”一个戴眼镜的大姐对我说:“你问赵宝安我不熟,可你一提挺爱练武的一个‘大胡子’,我就知道了。”大家也说,这个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爱耍刀弄棍的,然后列举赵宝安为练武而办的“痴事”。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场普通的博士论文答辩,一般的致谢不过千余字,然而他却洋洋洒洒近万言,抒写了一腔热情。感动了参加答辩的评委,听众里有不少人泪花闪烁。答辩结束了很多时日,学生和老师依然在谈论这特殊的"致谢"。在开始宣读致谢的时候,他眼含热泪,张开双臂,动情地说:"三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等来了这撼动人心、激情澎湃的时刻!"他是马文国,刚刚从上海体院毕业的武术博士马文国。"男儿有泪不轻弹",离别上海的日子,马文国留下了太多的泪水,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他的老师、学生、朋友。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07,(2):F0003-F0003
穆子杰(1906年~1986年),字万春,回族,西安市西羊市街人。穆子杰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习武,少年时投在擅长少林拳械,心意六合拳和十三太保气功的武术拳斗铁彦彪门下习武。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学苦练,为后来取得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蒋剑 《武当》2013,(3):26-27
游民生先生是四川南充市人。武当松溪派第12代掌门人,师从武术名家李良浩、袁志明等多位明师。他文武兼备,出版了20多部关于武学的著作及10多种武术音像教学片,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武当武术名家,尤其是他的夜行刀在全国武术界是声名显赫。他是名副其实、武艺精湛、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一九五二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号召人  相似文献   

15.
于承惠印象     
齐修 《中华武术》2003,(3):5-35
他长髯飘飘,双目炯炯。他站似山岳,行如清风。虽年过半百,依然身手不凡。十几年前他就凭借自己如风如电、似云似水的剑法驰名江湖。十几年来他的双手剑法更是炉火纯青,成为武林一绝。他,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黄河大侠”于承惠。  相似文献   

16.
汪国义  蒋洪波 《武当》2012,(5):29-31
中国近代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向恺然先生,以及他的武侠小说改编拍摄的功夫影片风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百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向恺然先生作为一名武术家、武术理论研究家、武术教育家,以及他对发展湖南武术运动的贡献,对中华武术理论研究的贡献等等,还尚未被更多人所熟知  相似文献   

17.
1965年李小龙回香港的时候,我有幸拜会了他。那时香港人对李小龙的武功还不怎么了解。尽管当时他的电影已数次打破票房纪录,但由于他很少当众表演功夫,因此他的影迷们经常怀疑:李小龙的功夫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8.
小舟 《精武》2005,(9):10-10,9
为王庚魁“定位”是件很难的事情,真的很难。不夸张地说,从我见到他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思考。说他是武术家吧,他的名望不够;说他是武术爱好者吧,他痴迷武术的劲,一般武者又没法比。我想了想,还是叫他“痴武者”吧,虽然平淡,倒也贴切,而且有据可证。其一,王庚魁今年三十六岁,却习武三十一年,而且在“娘胎”里就“看着”父亲习武,可以说胎教以武术为主。其二,为习武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自愿在单位看收发,自愿“未老先衰”而赢得习武的时间和条件。其三,因沉迷武术,被人称为“武痴”。他苦读武术拳经,研习功力,对形意、一气、两仪、三体、四法、五纲、  相似文献   

19.
周华健 《武当》2008,(5):56-56
提起大刀王五,爱好武术的人大概都知道此称谓之来历。 王五,名子斌,他原来擅使双钩,加之武艺高强,自封“双钩王”。早年,在京师因为名声赫赫,投他们下的,想与他比试的人很多。其问,有位姓董的人也去了他那儿。此人体格赢弱,慈眉善目,温良谦恭,别人与他论及拳脚功夫,他每每总以自己有病而搪寒。  相似文献   

20.
宋承敏 《武当》2007,(12):52-52
我的恩师———丹东市著名武术名家郎会业先生,已经辞世七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武德,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恩师郎会业,山东省临朐县人,1910年出生于丹东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卒于2000年1月1日,享年90岁。古人云:"山以虚则能受润,心以虚则能受人。"恩师郎会业老先生,习武多从名师门派,常会友比武,但却从无门户之见。尽管艺高技精,绝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