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校对永远是配角,无论是对杂志还是报纸。 甘心于校对,以校对为终生职业且把它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不多,《襄樊晚报》社有一位,叫潘正贤。 潘老师62岁,做校对已有40年,如今退休了被反聘在晚报,仍做校对。去年12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襄樊晚报》荣获第11名,得分96.25分,比第一名只差2.4分,报社同仁都说:潘老师功劳不小。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原因,报刊中有时出现差错,似不足为奇。但及时纠正,则是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态度。如何纠正差错为“佳”?请看下面几例:“本报4月29日二版《让黄桂稠酒四处飘香》一文中:“1936年,宋庆龄、郭沫若来两安考察”应为1956年。”(5月14日西安晚报二版)  相似文献   

3.
有个老笑话:有人给大诗人杜甫的庙送来了“杜十姨”的匾额,原来是他听人说:“杭州有座杜拾遗庙。”他以为庙中供奉的是晋代诗人刘伶贤妻杜十姨,闹出一幕笑剧。这种只闻音同、不察意异的笔杆子仍时有所见。请看下例: 将“蔡廷锴”误为“蔡廷楷”(8月21日《新知识报》三版《毛泽东与哪些著名民主人士通过信》),将“武伯纶”误为“武伯伦” (8月25日西安晚报一版《“八办”成  相似文献   

4.
方言,即“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现代汉语词典)。如见于报端的下例: “好嚼”(5月6日广州日报四版《何必为国粹忧心忡忡》) 《新闻单位也不应“下(火巴)蛋”》(7月12日四川日报) “(口强)卖”(8月9日文汇报二版漫画) “(口片)着”、“用(口片)”、“胡(口片)哩”(8月19日陕西日报二版《卧车盗贼就擒记》) “谁家的醋设几个(口外)?”(8月24日西安晚报二版“钟楼下”栏)  相似文献   

5.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6.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7.
技对永远是配角。甘心于校对、把校对作为终生职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不多,湖北《襄樊晚报》社有一位叫潘正贤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潘老师今年62岁,做校对已有40年,如今退休了被反聘在晚报,仍然做校对。去年12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晚报自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襄樊晚报)}荣获第11名.得分9625分,比第1名只差已4分。报社同仁都说,潘老师功劳不小。潘老师非常热爱校对工作。他说:“校对是我理想的职业,多年来她虽然使我吃了很多苦头,我却至今不悔。因为我深深懂得,一个过于疼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潘…  相似文献   

8.
《西安晚报》八月五日一版刊登一篇题为《车上智擒走私犯》的通讯中称:火车到三门峡后,有几个青年肩扛几个大提包上车,列车员朱书民问:“带的啥?”“鸡蛋。”鸡蛋岂能用肩扛?小朱起了疑心,经查看,原来是出土文物。经  相似文献   

9.
刊中刊     
《西安晚报》于2月8日在二版头条发表调查报告,题目是《西安读者喜欢哪些报刊?》摘要发表如下: 哪些报刊倍受西安读者的喜爱呢?笔者到西安市邮局订销科对今年订阅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一) 少用“基本情况是好的”这样的套话 《西安晚报》8月29日一版刊登一则消息《2010年用地指标被超前“消费”》,副题是《栗战书要求对严重违法用地案件追究领导责任》,主要报道了西安市寅吃卯粮,今年8月就用完了省上下达的1997年至2010年用地指标,受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严肃批评的新闻事实。 不能依法保护耕地是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西安晚报》这篇报道,依据市  相似文献   

11.
吴旭 《青年记者》2005,(11):63-64
《扬子晚报》9月14日的上午A21版登载消息《本报记者昨晚获权威证实春晚总导演还是郎昆》,可在当天的下午B5版又登消息说《王炳森拿下春晚导筒》。上午的记者是“尚清”、“杨文”两个人的名字,下午的记者变成了“易东方”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使用简称,是达到简练的一种手段。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可简称“中宣部”;但中共中央统战部不可简称“中统部”。可见简称要恰当,不当则易变味儿。笔者今年读报中就遇到下列不当的简称: “原子爆炸”(2月1日西安晚报三版《瞎一只眼,也要看一眼》)。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现代汉语词典),它不能爆炸;能爆炸的应是原子弹。原子弹不宜简称“原子”。《部长查危记》(2月8日《人  相似文献   

13.
老D看报     
安达  谢炎午 《今传媒》2004,(1):54-56
《西安晚报》2004年1月11日第3版的《“宝马肇事案”背后的声音》一文.集纳了《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江南时报》、《外滩画报》等8家媒体的15篇经典时评,主要有“权威声音为何姗姗来迟?”、“谁该为传言辟谣?”、“公民有合理的怀疑权”、“把属于新闻的还给新闻”、“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不久前的一次全国省级晚报总编辑会议上,人们探讨了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是“理性办报”,还是“激情办报”?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还是提倡“策划报道”?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报纸(包括其他新闻媒体)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究竟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6月10日,《大河报》在一版头题加框推出一组题为《四十七名女童翘首企盼 两部救助电话等您  相似文献   

16.
《明知落实不了为啥还要“落实”?》(去年10月28日头版头条)、《搞“花架子”何谈“主观愿望好”?》(去年10月29日一版)、《连长陈某用战士伙食费争“彩头”受处分》(去年10月31日一版)、《会议还没开何谈“圆满成功”?》(去年10月31日一版)、《别把“我有责任”变成“空头支票”》(去年11月8日一版)、《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人工作组》(去年11月29日一版)……当这些带着一定“火药味”的稿件在本报头版显位置刊登后,许多读打来电话鼓励:“好,《解放军报》的批评性报道又搞开了!”  相似文献   

17.
拥有广泛陕西读者群的《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为陕西日报社主办。然而,常常同天出版的这两份报纸,虽一“日”一“晚”可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却不尽相同,有时这样不同的报道竟出于同一人之手。不由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报纸怎么了? 3月8日《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时在一版发表有署名为《本报记者祝光》写的《目中无人横冲直撞——西安5名出租车司机被拘留》,前者赫然写道:“12月下旬至2月中旬52天时间内,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160多起”;可后者却写道:“12月底至2月15日52天时间内……” 手边还有一例,均出于3月17日两报上。《陕西日报》云:“本报北京3月16日电……为了抑制物价,我们去年底已经采取了  相似文献   

18.
8月14日西安出版的两家大报同时刊登近日小虫弥漫西安城区的报道,读者看后,心感迷惑。陕西日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蠓虫弥漫古城》。称本月10日以来,弥漫西安大街小巷的褐色或黑色小昆虫为“蠓虫”,“叮人、畜血”。这是记者访问西安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副主任邢志斌后得出的结论。西安晚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蚜虫何故漫古  相似文献   

19.
何地,是新闻的五要素之一。可是读报中常见有地名之误。今年元旦后的一个多月中,仅笔者就发现多例(依先后顺序): “河南省高城县人”(1月5日西安晚报四版讣告)。我国无“高城县”名,疑为商城县。因“商”与“高”二字貌似。“甘肃城县人”(1月6日陕西日报四版讣告)。我国无“城县”:应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30日出版的一家晚报,在A15版刊登一篇题为《湖北两女干部包养男生?》的“问号新闻”,不惜笔墨地对一则道听途说、且被当地官方辟谣的传言进行了渲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