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陶艺是一种古老而又时尚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它在会公共环境艺术中的使用,是当今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陶艺应用于公共环境艺术中所具有的优势入手.对陶艺的特点进行了条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显的尤为重要,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的缺陷进行分析,加强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为把我国公共艺术专业早日和国际接轨,对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揭示了高师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审美观,塑造师范人格,优化育人环境等四个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变化,目前公共艺术已成为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21世纪城市雕塑应强化公共艺术意识、应强调“精品”意识及公共空间艺术,应呼唤时代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郑翔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1):123-125
雕塑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实体形式。本文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认识雕塑,探索——室外雕塑与室内雕塑的区别;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雕塑的抽象与具象;艺术家、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从而思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我国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超越人文素养的藩篱,具有文化自觉的担当,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内涵,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要表达对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美”的在场是基本要求,文化自信是面对中西艺术文化交融的基本态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是其开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共艺术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选修课要适应不同学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需要,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文章根据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开发与管理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等功能.简要概述中国大陆地区对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论界定、中国大陆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美育"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公共艺术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愈发呈现出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等新兴功能。破解新时期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在分析教育主体现状与客体需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协调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困境,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总是与艺术存在着历史、美学和政治上的联系,同时也作为艺术的主旨和宝库而发挥作用。艺术已成为城市的公共叙事者,并带来了欣快的特征。它虽然在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但都体现出公共性。当然,不同城市的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态度与选择并不相同,这既因为公共艺术创造存在艺术家与城市风格的差异,也因为不同城市之间的历史与文化差别导致了市民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公共艺术需要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欣快”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领域“欣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艺术需要建立一个批评的制度,这个制度不仅仅指涉艺术理论家或艺术批评家,它还要指涉受众群体。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当代艺术承担起培养大众认知艺术的能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共领域的批评制度。公共批评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辨别和防止艺术骗局的行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wo urban interventions art projects in the public sphere designed by our Masters’ student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s they set the stage for a discussion on how urban art interventions can function as a form of critical public pedagogy. We argue that these kinds of public art projects provided a space for dialogue with people on the streets about the increased corporatis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his kind of urban interventionism, we believe, is needed in art education today, as the public sphere is increasingly being eroded by private interests and it is only by reclaiming the public sphere that we can develop a cultural politics that in turn renews our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与政体及权利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同时,公共艺术又是公共文化精神的凝聚与显现。公共艺术应当作为政府、民众与艺术创作群体之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领域,表现出与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生态环境相和谐发展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4.
公共美术教育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公共美术教育面对科技发展的新浪潮,传统的公共美术教育与多媒体公共美术教育在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时是各具特色--多媒体公共美术教育以其资讯的丰富性、应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传统的美术教育则以起初性和逻辑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公共美术教育的改革中,传统美术教育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公共美术教育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教育、艺术的表演和校外艺术教育等公共性特征。调查表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存在层次差异与类型导向,课程设置表现为非均衡与自主性。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构建合理的修学机制与课程模块;关注识读课程与探究性实践课程的双向开发;整合新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课程;构建开放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创设后现代课程观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总结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与国外较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核心,以当代文化为背景,与社会大众形成一定关系的思想方面的艺术,其可以充分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民主与开放、交流与共享等,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它一方面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规范化的设计及制造,它包含于艺术及设计之中。当前艺术设计的主体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研究,将生态、环境、社会、人类、心理及工程等学科综合起来。这其中包含性能与文化、文化消费与教育、氛围等方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翟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71-272
当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边缘化现状令人堪忧,中职学校重专业教育而轻艺术教育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其实,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但不妨碍各专业课的教学,反而有助于单一、枯燥的专业课的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以音乐、美术欣赏课为主,基础绘画技巧、乐理知识、观摩活动等为辅。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完善中职课程结构。学校培育创新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严肃认真地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切实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从课程设置、管理机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育评估等方面,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健康运行,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Art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as undergone various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ducational reform. In art assessment, a major change in the Hong Kong New Senior Secondary (NSS) Curriculum is the inclusion of art criticism as a compulsory component of the new public examination. Assessing students’ abilities to interpret art in an art criticism public examination context is a critical issue in Hong Kong because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has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the art examination paper. This means the examination assesses not only students’ abilities to interpret art, but also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required to respond to art in written form. Since this new mode of assessment of art criticism has been published a number of issues have appeared.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ceive this development negatively 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 written format will assess students’ written language 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critical abilities. These findings challenge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new art assessment policy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responding to art. This article aims to raise the issue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language and art criticism in the Hong Kong public examination context. It argues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to art interpretation, reasoning in the assessment, and issues in the public art criticism examination context. The issues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reconsider and refine the new form of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