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述勇 《视听界》2006,(4):102-103
一、摄像师和编导摄像和编导是电视制作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好的编导离不开好的摄像,好的摄像也需要好的编导提供平台。他们的工作是交叉关系。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摄像师在被动地工作,一切听从编导的安排,到拍摄地点就负责操机,拍完素材一扔,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摄像师不是合格称职的摄像师。摄像师理应比编导有更好的画面感觉,对画面元素的理解和摄像技巧的合理运用都应该比编导强,他可以帮助编导摄制更好更合理的画面,并最终确立整部片子的影像风格。二、什么是编导意识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摄像师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编导意识。当摄像师…  相似文献   

2.
正编导与摄像是交织协调、相互契合的关系。在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摄像师是很被动的,编导如何安排,摄像师就如何做,在拍摄时只管操作摄像机和素材,节目拍完就等于完成任务,这种行为显示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摄像师对画面的感觉应比编导更强,对摄像技巧的开发运用及画面元素的认识理解比编导更专业,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理应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影视作品更加完美。编导意识的内涵与意义编导意识即创作影视作品时,从业者通过所掌握的影视技术对事件形成的认识和解析的意识。编导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军 《声屏世界》2011,(10):39-40
对于一个电视摄像师来说.所谓的“第三只眼”就是电视摄像师的编导意识。编导意识就是在电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制作人员用电视技术讲述事件的意识。编导意识不仅仅是编导的职责,它同时存在于撰稿人、摄像师、后期编辑人员的心中。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是用摄像机为电视作品提供有效的画面.完成电视作品的二度创作。当一个摄像师建立起编导意识后,  相似文献   

4.
王欣 《视听纵横》2009,(3):63-64
电视作品(本文特指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艺术片)是一项集体创作。在常规状态下,电视作品的负责人是编导,他是一部电视作品的灵魂人物,主导着电视作品的立场、走向、风格。在策划、拍摄、制作过程中,电视摄像师只是其中一个工作环节的主创人员。但笔者从事电视摄像师工作十余年,在工作中深感一个出色的电视摄像师,必须尽量介入电视制作的编导环节,  相似文献   

5.
电视造型语言中的最基本元素就是电视画面,从另一角度来说,电视画面是摄像的效果展现,而能够充分体现出摄像师造型水准的则是摄像构图能力,可以说构图能力是衡量摄像师工作水准的指标,在画面空间范围之内,对景物、人物科学、合理的布置,进而让摄像构图能够展现出摄影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当下每一个摄像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前我国电视摄像的具体工作内容来看,在此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对拍摄事物进行瞬时拍摄,这就需要摄像师具有良好的画面捕捉能力,才能为受众呈现出优质的镜头。本文主要阐述画面捕捉能力对电视摄像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摄像师开展画面捕捉工作的因素,最后详细分析了提高电视摄像工作中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我国电视摄像工作有序开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勇 《记者摇篮》2009,(4):61-61
电视摄像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需要融合进艺术性的思维和创作。它不单是对摄像师才情智慧的考核,还是对摄像师体能、意志、素质的综合检验。一名合格的电视摄像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在电视的旋转舞台上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出色的编导,虽然前期策划准备细致入微,但与其合作的摄像员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理解拍摄意图,拍摄的大量素材,真正能用得上的寥寥无几,使编导在后期剪辑时只能望着素材兴叹。相反,一位出色的摄像员与缺乏电视拍摄实践经验的编导合作,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尽管是一个非常好的拍摄题材,摄像员也拍摄了许多精彩并能够充分表述故事情节的画面素材,但片子播出时,感受不到摄像员的"用心良苦",此时摄像员也只能是望片兴叹了。  相似文献   

9.
骆长源 《东南传播》2013,(4):123-124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摄像要有编导意识,编导更应该有摄像意识,摄像意识是一个优秀编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编导只有具有了摄像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节目创作,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所谓"准电视摄像师",是指对即将从事电视摄像行业的人员的形象称呼.由于现在新走上电视摄像岗位的人员绝大多数足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本文即用"准电视摄像师"代指那些正在高校学习电视摄像的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12.
电视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电视摄像的成果体现.画面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电视画面构图好的比画面构图差的更具形象的吸引力,更令人爱看、耐看,也更能传达摄像师的表现意图.  相似文献   

13.
编导与摄像是电视节目制作的两大重要基础。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服务节目制作,编导为摄像提供节目拍摄思路的指导,摄像也可以向编导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为促进两者关系的发展,电视编导与摄像应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彼此相互学习,深入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1994,(3)
自学成才的女“摄像师”华莹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自学成才的摄像师傅丽,19岁就开始自学摄像,由于她勤学好问,技艺提高较快,现已被该局新闻信息中心录用并提任主“摄像师”(阳代武摄影报道)自学成才的女“摄像师”...  相似文献   

15.
刘非 《记者摇篮》2015,(2):46-47
如果没有光,那么就没有影。光和影,是相辅相成的。理解上面的两句话不难。摄像就是拿光与影勾勒画卷。摄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光影的艺术。在电视摄像中,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对于电视摄像来说,最常用的有三种光:自然光、演播室灯光和人物专访用光。在一般情况下光线分为三种:顺光、侧光、逆光。光线是摄像师强有力的工具,摄像师可以利用它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那么作为一个摄像师如何利用光线使我们的画面更加充满视觉张力,更加富有美感?自然光的主要光源是太阳。随着季节、气候、地理条  相似文献   

16.
纪实性节目是我国目前电视荧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形式,它发展到今天,已进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对这类节目的主创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实性节目的主创人员主要包括编导和摄像,可以说他们决定了节目最后的优劣成败。作为节目最终体现的拍摄——摄像师,在纪实性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前几年当纪实性节目刚出现的时候,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着这些主创人员,认为纪实性节目的拍摄强调的是客观记录,而放弃或掩盖了摄像师在拍摄中主观能动性的发  相似文献   

17.
一、电视摄影与图片摄影的共性 1、可视性 摄像艺术是空间艺术(或称视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表现时间过程。经过摄像师和导演演员合作拍的电视剧其屏幕形象则是具体可视的,人物的外貌、行为动作、性格、生活环境历历在目。因此创造具有视觉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屏幕形象是摄像艺术对摄像师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曝光控制是摄像师在摄像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掌握好曝光控制技术,才能拍摄出影像清晰、影调丰富、色彩艳丽的完美画面。本文介绍了曝光控制概念、摄像机的动态范围、伽玛特性、自动光圈的工作原理和数字摄像机的常用曝光功能;叙述了控制场景的亮度、调整被摄体的色彩反差、确定光圈值、滤光镜的使用及摄像菜单的设置和评价曝光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摄像中,摄像技术是作品的表现手段和途径,摄像艺术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两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就要求摄像师不仅要掌握摄像技术要素,还要加强摄像艺术修养,为观众呈现出真实、立体的画面,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在阐述摄像技术与摄像艺术关系的基础上,对摄像技术和摄像艺术的要素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生动,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前期拍摄中,作为纪录片摄像,是纪录片能否拥有良好画面的关键的一环,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摄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熟练操作者而已。作为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他除了应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通过画面的再现为受众讲好故事。本文以《中轴线上的老福州》为例,阐述纪录片摄像应如何在编导意识指引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以真实的画面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