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的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数学脑筋急转弯题。师问:“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生答:“老师教的。”细细品之,令人感怀,其中既有混合运算顺序自身规范性的必然.也体现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算顺序合理性的渗透不够到位。  相似文献   

3.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0):39-40
微格情境纪老师讲完了三位数乘法,出了5道题让同学们计算。纪老师巡视后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笔,说了两三遍,金龙还是不停笔。纪老师有些生气地叫起他:“金龙,你站起来!老师说了两三遍‘停笔’,你为什么不停笔?”金龙站起来,小声说:“我……我想把这道题算完。”纪老师:“你算出来了吗?”金龙:“没有。”纪老师:“为什么没有?你现在在算哪道题?”金龙:“我……我在算2113×123等于多少。”纪老师:“今天我们讲的是三位数乘法,你为什么要计算三位数乘四位数?”金龙瞅了一眼同桌高红,低声说:“我……我看见高红…  相似文献   

4.
有个初中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在同一个运算式中,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位老师说:“这是国务院规定的。”笔者也碰到过一些小学数学老师问过这个问题。“先乘除后加减”是一条运算规定,这个规定是否合理,小学生存有疑虑,如何向他们通俗易懂地解释呢?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举这样一个例子:小张有15元,买了3本故事书,每本4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算式:15-4×3。怎么算呢?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都知道是3,因为他们知道手里还剩3元。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可以发现先算4×3=12,再算15-12=3。但如果先算15-4=11…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带队到农村小学实习,从中了解到许多青年教师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为了突出列竖式运算方法这一重点,对其算理则一笔带过,有的教师干脆不讲。本文运用新课改理念,通过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优化。将列竖式运算的方法及其算理有机结合,既突出让学生掌握列竖式运算方法这一重点,又比较自然地讲清该方法的算理,达到让学生在明白算理、比较分析中进行算法优化。  相似文献   

6.
大华 《师道》2005,(11):15-16
作为家长,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在唱一首被篡改了歌词的儿歌:“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拉开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每当听到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唱这样的歌曲时,作为家长,都会有一种震惊感,也有一种苦涩感。一般而言,都要教训孩子几句:不准唱!为什么要唱这样的歌?但在教训孩子之后,也会在心中思忖:这世道究竟怎么啦?孩子为什么对学校、对老师这么仇视呢?  相似文献   

7.
唐月萍 《今日教育》2009,(12):44-44
“这个题,我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是做不对?”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埋怨学生。可惜很少有老师进一步去追问,去反思“做不对”的深层次原因。有学生却告诉我,根本就没有搞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根据模仿和记忆在做,因此,有时做对,有时却不会做。  相似文献   

8.
李昆 《教师博览》2023,(26):26-28
<正>前几天,我去接孩子,和学校门口的老大爷随口聊几句。大爷知道我是初中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后,就问我:“现在的初中孩子不好管吧?”“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叛逆吧?”“学生怕你吗?”这几个问题,我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被问过无数次。从前,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非要让学生怕呢?”“当教育只剩下怕的时候,会好吗?”  相似文献   

9.
爱要真诚     
有一次听数学课,老师讲的是二年级的列竖式减法。进行课堂练习时,老师用投影仪在讲台右边的屏幕上打出了练习题,这时在讲台左边一排坐的一个小男孩很快举起了手,“有什么事?”女老师问。没想到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的竖式列得不对,数位没对齐。”在投影片上,被减数上十位的9比减数上十位的5小,其实只是同一数位上数字大小不同,不能算错误。但这个孩子是从黑板左侧一排向黑板右侧看,从这个角度看数位是不齐的。班里其他的同学开始反对:“数位对齐了!”当时我们几个听课的老师为孩子的稚气觉得好笑,也替老师捏了一把汗,怎…  相似文献   

10.
数学自习课上,我正在拼命地思考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张老师来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引辅助线?”奇怪了,辅助线就这样引呀,还能有什么“为什么”?脑子里一蹦就蹦出来了呗!后来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个“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在与侄子的交谈中,我侄子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情:他们政治老师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有几个学生正在数他说了几句“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他们的政治老师又说了一句:“最近,美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想大家都知道……”当他还没有说完的时候,他们班一个同学在下面说了一句:“我们怎么知道?”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政治老师当时就气极了,对着那位同学大声说:“你给我滚出去!”  相似文献   

12.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3.
肖颖 《广东教育》2006,(2):62-63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14.
付荣玲 《天津教育》2023,(11):186-188
<正>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的素养有三种表现:一是“如何算”、二是“为什么这样算”、三是“怎样算得更好”。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如何算”的问题学生容易掌握,“为什么这样算”知道的不多。造成学生算理不清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让学生既知道“如何算”,又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算”,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呢?笔者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例进行了教学探索。一、笔算教学算理不清的原因溯源笔算教学何以经常出现学生会算不会说或会算说不清的情况,笔者通过前测和教师访谈发现,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面、阅读面比起他们的长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窘境呢?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没有建立好“作文素材库”。尽管有了开阔的生活面。有了广泛的阅读面,但这些都是最原始的,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素材”。所以,一到写作文,他们总觉得没有合适的材料,常常只能挠头皮儿、咬笔杆儿、干瞪眼儿。也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7.
薛元荣 《中国德育》2007,2(7):74-74
下午放学时候,我在楼梯口遇到了我的学生玲雅和小燕。“薛老师,下个星期我要送你一张贺卡。”玲雅说。“老师,你人好。我也要送。乔老师太凶,就不送了。”小燕说。“人好?是吗?我怎么不觉得?”背后还会“议论”老师,这群小家伙。“不算好,马马虎虎吧。对你们好,可是咱们班的成绩上不去呀。”我受到了学生的“表扬”,心里有些洋洋得意。被学生“表扬”一句“你人好”,酸楚中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我这个语文老师“好”在哪里?想了想,大约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8.
开学初,我接了一个新班。当我拿着学生名单进班时,一个学生拦住了我,“老师,什么时候排座位?”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大男孩。“先按原来的位置坐,过一段时间再排。”一般来讲,开学初总会遇到此类问题,我也总会这样回答学生。“那,排位的时候,能不能把我排在第三排中间位置?”“啊?”我有些诧异,这样自私而大胆的学生我还从没遇到过,我心底有些隐隐不快。但当我看他时,他的眼睛充满了诚恳和期待。“你个子挺高的,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位置?”我问道。  相似文献   

19.
上周BOSS给大家开全员大会的时候,再一次强调了”梦想贴床头”这样一句经典名言,于是宁为玉同学就在台下小声地说了句“我贴了”,一时间勾起众多新编辑的好奇心呀,为玉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小学学会写作文起,老师就要我们写“我的梦想”,那各位编辑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正>很早以前就有同事问我:“小李,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不解地问:“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你没听说过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是农村学校,没有年轻人会在这里久留的。”一晃12年过去了,我依旧在这所学校。曾经这样问我的老师早已退休,而我经历过迷茫、挫折后,最终找到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成长方式。一切都开始有了新的转变,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