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学界究竟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千秋功罪,这不属于本文探讨的问題。但是,研究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必须探讨成吉思汗的形象。成吉思汗是《青史演义》里的主要人物,作者用五十九回的篇幅来描写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马生活,渗透了作  相似文献   

2.
《一层楼》是近代蒙古族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尹湛纳希的作品。是蒙古文学脱离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依附,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由个人创作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因此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尹湛纳希(1837—1892)是我国蒙古族文学史上具代表性的小说家和诗人,出生在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的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他的作品除了《一层楼》和《泣红亭》两姊妹篇外,还有历史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及大量的诗歌和杂文。他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忠实地  相似文献   

3.
清代杰出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是蒙古民族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留下了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他的诗、画也颇有成就,而且能用汉、蒙、回、藏四种文字写作,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他的长篇巨著中,穿插了大量诗词、绝句,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作家深湛的艺术造诣,而且也披露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思想。这些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形成了多采的丰姿。它们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作家对人生探索的历程,也透视出时代的风貌和阶级斗争发展的态势,表现了北方蒙古民族生活的民族异彩。  相似文献   

4.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尹湛纳希诞生一百四十五周年。他是近代蒙古族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为了反抗黑暗的封建社会,为了追求民族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了振奋当时正在衰落中的中华及其蒙古民族,他用毕生精力写出《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红运泪》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诗词、杂文。他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揭开了蒙古族文学史的新篇章。他不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积极吸取汉族古典文学中的思想营养和成功经验,而且在自己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用急进的态度热情赞扬内地思想文化对清代漠南蒙古的影响,塑造民族团结的艺术形象,为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尹湛纳希的文学生涯,使他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蒙汉文化交流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诞生的第一部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无论是在主要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为鲜明地表现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古代文学研究上的“左”的思想的影响,一直有人把它不加分析而笼统地冠以“封建正统思想”而加以全盘否定。我觉得这是缺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致。只要认真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拥刘反曹”这种思想倾向,既非毛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今小说之最最早具有演义雏型的历史小说,是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最早笔记小说集,是南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最早一部小说丛书,是明陆辑所编的《古今说海》。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是元...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吴趼人一生创作了《痛史》、《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等三部历史小说,并在《两晋演义序》、《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序》等评论中专门阐发了他的历史小说观。其历史小说作品及其历史小说观,对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既有所承继又有所革新,显示了晚清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2.
谈《三国演义》对周瑜的艺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前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以杰出的文学才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历史小说。前人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指《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而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却体现在艺术虚构上。特别是作者以多种艺术方法,塑造山了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原型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相距甚远。如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虚构的多,实写的少,小说中的周瑜与历史人物周瑜性格差别很大,甚或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蒋和森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之后,近几年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百花园里又一个可喜的收获。《风萧萧》是以唐代末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为题材的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冲天记》的第一部。全书三十二万多宇,共分二十八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1838—1915)的《斯巴达克思》,是欧洲文学史上不多见的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形象地再现了奴隶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向,热情讴歌了“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斯巴达克思,以及奴隶们的宏伟气魄与丰功伟绩,同时传达了小说创作时期意大利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呼声,赞扬了意大  相似文献   

16.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表现四川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五四后最早出现的新长篇历史小说。本文不准备探讨李劼人历史小说在语言、体例等方面显而易见的革新,而集中从创作模式这一角度着手,谈谈李劼人对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根本性突破,以及这种突破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带来的新风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李劼人作品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郭秋良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问世了。这是近年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又一丰硕成果。对于康熙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出于种种禁忌,文坛上几乎无人问津。《康熙皇帝》的问世,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以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否定了以往在帝王题材创作上种种非科学俗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填补了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段空白。 《康熙皇帝》是作者潜心创作的多卷集巨著,现在出版的仅仅是第一卷——《宫廷除奸记》。在这一卷中,作者以康熙少年时期的活动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十七世纪后半  相似文献   

19.
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文学工程;它浇灌着作者的汗水和心血。“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是最后加工成书的作者罗贯中的辛勤建树,而且也是包括三国以后历代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剧作者以及史学家们共同创造的文学工程。它是作家的才华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结合的典范。值得重视的是,在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对最后完成《三周演义》这一巨大的文学工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把李劼人的长篇历史小说与传统的“演义”“传”“志”三类历史小说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历史小说在李劼人手里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在语言形式上,摆脱了文言文、半文半白或旧语体文,发展为现代白语文;在体裁格式上,旧历史小说惯用的章回体被打破了,对偶呆板的回目被生动活泼的单句或单词所代替,并彻底洗净了“说话”的胎记;在写作手法上,“世情小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