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3.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  相似文献   

9.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0.
黄旭玲 《贵州教育》2009,(13):25-26
一、求真:活动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的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品德课上,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再现,进行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12.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  相似文献   

13.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  相似文献   

16.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让品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四川教育》2006,(5):23-2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要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因  相似文献   

18.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  相似文献   

19.
赵显红 《山东教育》2014,(7):102-103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肯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